解释一下 新经济增长理论Neoclassic economic growth theory

经济增长理论的成长经历了古典、新古典和新增长三个发展阶段 。
【解释一下 新经济增长理论Neoclassic economic growth theory】在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学家就特别关注对经济增长的分析,代表人物有adam.smith, david.richado 和thomas. malthus 。
古典经济学家指出了经济增长的规模性动因(资本、技术、土地)以及拓扑性机制(分工),也注意到了自然资源在增长中的特殊性 。但他们的分析侧重于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经济,肥力递减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被过分地强化了 。同时,技术进步的连续性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样,他们的分析显得有些悲观,即经济增长不具有持续性 。
十九世纪后半叶,以“边际分析”为特征的新古典经济学得以兴起,标志着西方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 。不过,新古典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其分析工具(边际分析、一般均衡)的改进上,而不是经济思想的提供上 。如marshall对规模收益递增的分析以及shumpeter对创新的分析 。基于keynes的理论,harrod.r.(1939)和domar.e.(1946)分别独立地建立了经济增长理论 。harrod-domar模型的关键假定是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不能相互替代,即总量生产函数具有固定的比例 。在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不变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的情况下,得出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为gw=s/v,其中s为储蓄率,v是资本-产出比 。模型的结论是:经济增长率随着储蓄率的增加而提高,随着资本-产出比的扩大而降低 。鉴于harrod-domar模型得出的结论过于悲观,且不稳定性的结果与二战后西方国家实际经济波动也不完全相符,因此许多西方学者尝试建立新的模型,以便说明经济增长的动力 。
solow-swan(1956)建立的增长模型奠定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该模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经济增长理论的正统地位 。solow模型修正了harrod模型的生产技术假定,代之以资本和劳动可平滑替代的“新古典”生产函数,从而有效地解决了harrod模型中经济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之间的不能自发相等的困难 。在既定的劳动数量下,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保证经济增长稳定在一个特定值上 。而有保证的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之间的不稳定则因该模型没有投资的预期而被回避掉了 。这样便可得出经济稳定增长的结论 。
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相比,新增长理论从不同侧面探究了经济增长的源泉和机制,并在更大范围内解释了经济现象,也提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 。这在本文的增长模型综述中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只作简述 。
依照larry?jones(1997)的分类,从模型中对生产函数刻画的角度来看,新增长理论可划分为凸性模型和非凸性模型两大类 。凸性模型强调生产过程中的规模收益不变特征,其代表作是sergio.rrbelo(1991) 。这类模型可以认为是ak模型的推广 。
非凸性模型则设定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 。该类模型认为,持续的经济增长有赖于持续的规模收益递增,而导致规模收益递增的动力(因素和机制)却各有千秋 。所以,本文正是从经济增长的动力角度来综述各种经济增长模型的 。
从动力角度看,新增长理论可以分为四类:技术类(外溢和发明)模型、分工类模型、贸易类模型和制度类(金融制度、分配制度、产权制度)模型 。可见,新增长理论已突破了传统增长理论所强调的动力因素(劳动数量、资本存量),转而强调比较“软”的动力因素(人力资本、分工、贸易和制度等) 。同时,新增长理论也突破了传统的增长动力机制(完全竞争机制)提出了垄断性竞争机制和正费用交易(协调)机制 。
就供给层面效应的假定(规模收益递增)与外部机制(完全竞争等)之间的匹配上,新增长理论做了不同的选择 。如技术外溢模型用溢出效应平抑了收益递增与完全竞争之间的紧张;而分工模型(borland和young)引入交易费用来冲消收益递增性,进而使收益递增与完全竞争得以相容;另外一些模型(aghion和howitt)则放弃了完全竞争,代之以垄断竞争,让需求力量进入了增长模型中,即以需求层面的递减性来抑制供给层面的报酬递增性 。这个思路体现了重大的变化:由walras的恒等分析范式向keynes的均衡分析范式的转变,但这个转变是不彻底的,没有涉及到最终需求 。
就供给层面规模收益递增的内部机制探究上,新增长理论没有作特别的论述,只是将内部机制产生的结果体现在生产报酬递增性函数上 。这正是本文所要关注的方面:生产报酬递增何以得到出现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