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学对待学术研究与国内有何不同

【国外大学对待学术研究与国内有何不同】其一,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核心,学术研究只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换言之,学校 开展一流研究的目的,在于培养一流的人才 。因此,导师会经常和学生在一起进 行研究,在共同研究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把学生作为自己的打工仔,不给 他们任何教育、引导,就派任务给他们 。在国内,众所周知,学生被“导师”当 作了出产论文、成果的工具 。
其二,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要求,并非一刀切 。在哈佛,年轻教师(助教授) 的压力是很大的,有很高的学术研究要求,这是通往终身教授必须经历的艰难过 程,而一旦获得终身教席(很多副教授,就是终身教授)之后,考核的压力就降 低 。学校认为,获得聘任的教授都很优秀,有很强的发展动力,其形成的学术理 想和习惯,会让他们自觉追求更高的学术声望 。这种对不同教师的要求,也体现 了学术研究的规律,20~40 岁是学术研究的黄金期,可用更多的精力做学术研究 。另外,在学校里,年度绩效考核的重点不是教学科研人员而是行政后勤人员 。
其三,有缓解教师职业怠倦,让教师有一段时间集中投入感兴趣研究的学术休假 制度 。一位中国留学生告诉我,据他分析,美国大学之所以教授一边能给学生上 课,还能出不少成果,这与学术休假制度有关,在为期半年或一年的带薪休假中,教师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对学术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也可用这段时间来进行学 术访问、交流,著书立说 。
其四,美国大学的学术舞台,“主角”往往是年轻人,包括本科学生、研究生、 年轻教师,谁有能力,谁就是论坛的主讲——助教授(也就是我们这里的讲师) 就可带博士,也是这样的整体氛围决定,而那些大牌教授,则花更多时间在教学 中 。这就形成了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良性循环 。反观国内大学,大牌教授也一 年一考核,带来的结果是,年轻教师、学生的成果把教授的姓名署在最前,所有 资源集中在一些有头衔的教授手中,年轻教师、学生的处境极为困难,很快学术 理想就泯灭,做学术研究,变为一种煎熬,等待自己熬成教授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