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 。我们很熟悉二十四节气,你知道它背后有哪些科学价值吗?经济日报采访人员近日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听他阐释二十四节气的当代意义 。
大思维 大科学
采访人员: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最根本的特征、最核心的要义是什么?
丁一汇: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据传起源于山西中部的一个县城(临汾地区翼城县) 。它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历法,是黄河农耕文明的反映,是中原农业文明的产物 。我们的祖先知道气候在变,他们根据天象、物象等的变化,来判断这个节气是什么样子 。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最早产生于夏朝,但是夏朝并没有文字记载 。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诞生地不完全一样,但都是在山西、陕西、河南这些当年黄河文明诞生的地方 。
按照传统历法,一年十二个月,每月二节气,每节气三候,每候五日,共计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每候有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最早的完整记载见于《逸周书·时训解》 。
大雪三候:一候鹖鴠不鸣 。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不再鸣叫 。二候虎始交 。阴气最盛时,阳气亦萌动,老虎开始求偶 。三候荔挺出 。兰草也感到阳气的萌动,抽出新芽 。
我们的祖先如何观察气候变化对农业农耕的影响?第一个是天时,就是我们所谓的天文 。第二个是物候 。七十二候所反映的那些物象,我们叫做物候,就是开花、结果、树木发芽、河水结冰等大自然现象 。第三个是农业和气候变化的配合 。古人的耕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首先都要看太阳,看太阳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思维,一个大的科学,并且和农业密切有关,并不是一个一个简单现象的描述与记载 。这个大科学是和大自然完全融在一起的综合的观测结果,也是长期历史总结的结果 。
文章插图
丁一汇院士(右)近日接受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左)专访 。
采访人员:在农耕时代,二十四节气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那到了今天,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还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还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丁一汇: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诞生于农耕时代,但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它所包含的大科学的基本要素仍然正确,节气和物候的描述即使在今天也是准确的 。
今天再看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肯定会有一些变化,但我们可以不断修正 。不少专家已经在做这个事情了 。其实3000年前据物候观察和记载出来的结果也未必就是现在这样,在一代一代传承过程中,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得到不断修正和完善 。
变与不变
采访人员:在这种传统与发展之中,哪些东西是变的,哪些东西是不变的?
丁一汇:天文的要素变得很少,因为宇宙本身是以1万年、10万年、几十万年为尺度变化的 。变的主要是物候,物候随着气候而变 。比如开花结果与收获季节的时间在变化,当地农民就会根据农时的情况对历法进行修正,但基本框架我认为没有真正大动过 。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总结来说就是天文变得很少,物候、物象有变化,但变化也是相对稳定的,只需做一定程度的修正 。所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到今天也还比较精准,这也是它能长期使用和传承的重要原因 。
采访人员: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不仅从科学上来肯定,也从文化的意义来肯定 。您觉得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对世界的气候学、科学、文化上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丁一汇: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大科学,涵盖了天文、地理、人文、农事等等,是人类观察大自然变化和农耕时代需求相结合的一个产物,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虽然现在我们对农耕的依赖度不像过去那么强烈,但农业依然受大自然变化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必然会长期存在下去 。
举个例子,比如北京地区,原来9月23日之后,就慢慢进入到秋天,而现在有不少年份的9月从温度的角度来看还是在夏天,天气炎热 。有些年甚至是过了“十一”以后,仍和上世纪后期夏天的温度差不多,这是因为气候变暖了 。所以,在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评判”的时候,也要灵活 。
采访人员: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是什么关系?在二十四节气里面,哪些节气最关键?
丁一汇:两者关系密切 。二十四节气侧重于天文,七十二候更侧重于物象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过年祝福的成语
- 平流雾的形成原因 平流雾最容易出现的季节
- 火山爆发怎么逃生
- 鸡蛋保鲜的方法
- 如何评价龙珠里的龟仙人
- 鸡蛋薄饼的做法
- 关于敦煌莫高窟的资料
- 消毒筷子正确清洗方法 消毒筷子的方法介绍
- 产品溢价的定义
-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