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渡荆门送别词句赏析(文案素材)

1.渡荆门送别的名句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
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
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扩展资料: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
2.渡荆门送别的诗句即赏析赏析《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答案:怜
2、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答案: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答案: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答案: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
6、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D)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 。"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
B、颈联描绘了 "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
3.渡荆门送别各句的赏析,及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大概是古代送别类诗词源源不断,佳句甚多的主要原因 。读这些诗词,宛若与古人相遇,可感受他们彼此间那淳朴的品行、深厚的情谊、缠绵的倾诉、美好的祝福,令人赞叹不已 。李白的送别诗非常出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极现友情之深,令人感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深表对朋友的依恋不舍之情,让人钦羡;“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似有些伤怀,而“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则何其旷达乐观;“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却那般飘逸洒脱,大有仙风道骨之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则又蕴含着若干无奈与哲理……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或他送友,或友送他,都十分感人 。《渡荆门送别》也是一首送别诗,不同的是,诗中的“友”却不是朋友,因而显得别有一番情趣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