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个俗语的意思是什么?帮忙一下拉~~~~`现在比喻当事人往往陷入主观片面而糊涂旁观者往往比当事人看得清楚
文章插图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意思什么???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 。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 。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 。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 。
请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什么意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意思是集思广益出智慧,褒义 。不过这句俗语有许多变体,褒贬不一,例如: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
两个臭皮匠,也顶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顶不上诸葛亮 。
三个臭皮匠vs一个诸葛亮 。
三个臭皮匠胜似一个诸葛亮 。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
三个臭皮匠,搞定一个诸葛亮 。
一个臭皮匠,弄死三个诸葛亮 。
没有臭皮匠,遍地诸葛亮 。
一群臭帖(铁)匠,狂顶诸葛亮 。
很多人不理解诸葛亮是怎么和皮匠扯上关系的,下面有几种解释:
一是《字海拾趣》中的解释:这则俗语来自江南乡间的“三个臭皮匠,凑成猪革梁” 。“猪革梁”指旧时,为使鞋子结实和美观,在鞋面上镶制两条猪皮包边的竖梁(今日僧人鞋上仍有此梁),劣等皮匠一人做不好这样技术较高的活儿,人们就用“三个臭皮匠,凑成猪革梁”讥讽蠢笨之人,“猪革梁”音似“诸葛亮”,俗语就被误传了 。
另外一种说法是“皮匠”指皮影戏表演艺人 。皮匠是皮影的制作者,有时也兼为皮影戏的表演者 。皮影相传起源于汉代(公元前200年),到了宋代已能表演完整、生动的三国故事 。三国戏是较常见、并且较难演的皮影戏剧目,在民间很受欢迎 。皮影通常要用竹棍操纵,皮影人物中的文官(比如诸葛亮)动作比较简单,操纵时只要用竹棍顶一顶就行了,而武将的动作十分丰富,要有娴熟的手上工夫,运用推、挑、拈、擦等丰富的技巧才能灵活表演 。一般一个人可以操控一个皮影人物;表演技术娴熟的皮影艺人称为“把式”,他们一手拿两个甚至三个皮影,厮杀、对打,都套路不乱,令人眼花缭乱;对于新手或者门外汉(臭皮匠)来说,要有好几个人才能操控一个简单的皮影人物 。于是,就有了像“一个老把式,推挑三结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之类的俗语,意思是一个高手可以胜过n个菜鸟 。后来经过长时间的讹传,却变成了今天的这样截然相反词义 。
还有一种说法:“皮匠”是“裨(音pí)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1.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 。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 。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 。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 。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 。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 。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 。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 。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 。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 。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 。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 。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 。“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 。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
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
2.我记得小时候好像听过这个故事,说的是诸葛亮平南蛮的时候,过一条河,大概就是五月渡卢的那条吧 。河很宽船不够,不好过,诸葛亮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好办法 。后来军中的3个皮匠用羊皮充气做了皮筏子当船过去了,所以说3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武侯祠
- 有那些关于诸葛亮的数字对联
- 成都武侯祠对联大全
- 周瑜为什么要害死诸葛亮
-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具有怎样的品质
- 诸葛亮跟诸葛孔明是同一个人吗
- 诸葛亮分析了什么的形势
- 刘备死后诸葛亮的战争进程是什么
- 死诸葛亮害死活司马懿
- 草船借箭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