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的来历 小龙虾的特征与分布范围


小龙虾形态特征
体形较大呈圆筒状,甲壳坚厚,头胸甲稍侧扁,前侧缘除海螯虾科外,不与口前板愈合,侧缘也不与胸部腹甲和胸肢基部愈合 。颈沟明显 。第1触角较短小,双鞭 。第2触角有较发达的鳞片 。3对颚足都具外肢 。步足全为单枝型,前3对螯状,其中第1对特别强大、坚厚,故又称螯虾 。末2对步足简单、爪状 。鳃为丝状鳃 。
龙虾头部有触须3对,触须近头部粗大,尖端小而尖 。在头部外缘的一对触须特别粗长,一般比体长长1/3;在一对长触须中间为两对短触须,长度约为体长的一半 。栖息和正常爬行时6条触须均向前伸出,若受惊吓或受攻击时,两条长触须弯向尾部,以防尾部受攻击 。
胸部有步足5对,第1-3对步足末端呈钳状,第4-5对步足末端呈爪状 。第2对步足特别发达而成为很大的螯,雄性的螯比雌性的更发达,并且雄性龙虾的前外缘有一鲜红的薄膜,十分显眼 。雌性则没有此红色薄膜,因而这成为雄雌区别的重要特征 。
尾部有5片强大酌尾扇,母虾在抱卵期和孵化期爬行或受敌时,尾扇均向内弯曲,以保护受精卵或稚虾免受损害 。
小龙虾与其它甲壳动物一样,必须蜕掉体表的甲壳才能完成其突变性生长 。
小龙虾的蜕壳与水温、营养及个体发育阶段密切相关 。幼体一般4~6天蜕皮一次,离开母体进入开放水体的幼虾每5~8天蜕皮一次,后期幼虾的蜕皮间隔一般8~20天 。水温高,食物充足,发育阶段早,则蜕皮间隔短 。性成熟的雌、雄虾一般一年蜕皮1~2次 。体长8~11cm的小龙虾每蜕一次皮,体长可增长1.3cm 。小龙虾的蜕皮多发生在夜晚,人工养殖条件下,有时白天也可见其蜕皮 。根据该虾的活动及摄食情况,其蜕皮周期可分为蜕皮间期、蜕皮前期、蜕皮期和蜕皮后期四个阶段 。
如何根据外形挑选好的龙虾
色发红、身软、掉拖的虾不新鲜尽量不吃,腐败变质虾不可食;虾背上的虾线应挑去不吃 。
选小龙虾最关键,小龙虾最好吃的时候是五到十月份,黄满肉肥,连大螯上的三节都是从头塞到尾的弹牙雪肌 。
看小龙虾是清水是浑水,一看背部,红亮干净,这就尚可,再翻开看它的腹部绒毛和爪上的毫毛,这里如果是白净整齐,基本上是干净水质养出来的 。
小龙虾毕竟是吃腐殖动物尸体的,细菌和毒素只会越来越多地积存在体内,所以尽量要买刚刚长大的龙虾,老龙虾或红得发黑或红中带铁青色,青壮龙虾呢则红得艳而不俗,有一种自然健康的光泽 。再刚用手碰碰它的壳,铁硬铁硬的是老的无疑,像指甲一样有弹性的才是刚长大才换壳的 。
小龙虾生活习性
小龙虾属于杂食动物,主要吃植物类,小鱼、小虾、浮游生物、底栖生物、藻类都可以作为它的食物 。小龙虾的繁殖能力不强,每年小龙虾繁殖1次 。
小龙虾的生存能力非常强,除了日本和中国,欧洲和非洲也有它占领的地盘,因此成为了世界级的生物入侵物种,也因此成为了世界级的美食 。在欧洲、非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都有人食用,美国的路易斯安娜州号称生产了世界上90%的小龙虾,而当地人就吃了其中的七成 。小龙虾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除却一些形态和习性上的优势,还得部分归功于它对污染环境的耐受能力 。在科学研究上,对污染物非常敏感,或者非常耐受的生物,往往用作环境有无受到污染的指示生物 。小龙虾就是这样的一种潜在指示生物 。
科学研究证明,机体虾青素含量跟其抵御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是正相关,也就说机体虾青素含量越高,其抵 御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就越强 。小龙虾自身无法产生虾青素,主要是通过食物链--食用微藻类等获取到虾青素,并在体内不断积累产生超强抗氧化能力 。虾青素能有效增强小龙虾的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及提高繁殖能力 。所以虾青素是小龙虾如此顽强生命力的强有力保障,当小龙虾在缺少这些含有虾青素微藻的环境中反倒难以生存 。这也带给人们认识上的一些错觉:小龙虾必须生活在肮脏的环境中 。
在饮食习性上,小龙虾在河底比较喜欢吃泥,并且喜欢吃已经死亡的小鱼或者其它水中生物 。
小龙虾是杂食性动物,以摄食有机碎屑为主 。对各种谷物、饼类、蔬菜、陆生牧草、水体中的水生植物、着生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小型底栖动物及动物尸体均能摄食,也喜食人工配合饲料 。在20~25℃,小龙虾摄食眼子菜每昼夜可达自身体重的3.2%,摄食竹叶菜可达2.6%,水花生达1.1%,豆饼达1.2%,人工配合饲料达2.8%,摄食鱼肉达4.9%,而摄食蚯蚓高达14.8% 。可见小龙虾喜食动物性物质 。在天然水体中,由于其捕食能力较差,在该虾的食物组成中植物性成分占98%以上 。有人错误地认为小龙虾能捕食鱼苗、鱼种,对水产养殖有很大的危害 。其实,小龙虾在正常情况下,没有能力捕食鱼苗、鱼种 。虽然小龙虾不能捕捉游动较快的鱼类,但它能捕食鱼类的病残个体、浮游动物、藻类及漂浮在水面的植物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