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徽菜的多元演变

徽州作为徽菜的发源地,在历史的长河中,徽菜伴随着徽商的足迹传播到全国各地。特别是南宋以后,徽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活动范围更加广阔,有“无徽不成镇”之说。明代全国性大城市洛阳、广州、济南、北京、西安等地均有徽州人开设的徽菜馆。徽菜是最早进入上海的异地菜系数,清朝时,以“馄饨鸭”、“大血汤”等为代表的徽菜风靡上海。史料记载“沪上菜馆,初唯徽州,后乃有金陵、镇江诸馆;至于四川、福建菜馆,始于光复之后”。上世纪初,上海的徽菜馆生意便已十分兴隆。以“重油、重色、重火功”为特色的徽菜,在上海独占鳌头。
随着徽菜的传播,徽菜也得到了无数名厨的改造,使得徽菜兼收并蓄,在与其他菜系的交流切磋中,得到继承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雅俗共赏、南北咸宜、独具一格而又自成一体的莱系。
徽菜作为菜系之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安徽美食谱》中写道:“徽菜是安徽菜的统称,它是由皖南、沿江和沿淮三种地方风味构成的,以皖南徽菜为主要代表。”国家商业部发布的《饮食服务业技师晋级考核大全·饮食分册》第20条指出:“徽菜是由皖南、沿江、沿淮三种地方风味菜所构成,以皖南莱为主要代表,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称,是我国著名莱系之一。”1982年,安徽省饮食服务公司组织拍摄了《徽菜》电视录像,共展示77道徽州、沿江、沿淮名店、名厨、名菜菜品。
菜系之说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烹饪》杂志认为中国有“13大菜系”,分别是京菜、粤菜、沪菜、浙菜、苏莱、闽莱、湘菜、鲁菜、滇菜、桂菜、黔菜、徽菜、湖北菜”。《中国烹饪史简编》记载:“关于菜系的分类,众说纷坛。有的分十大菜系,有的分为四大菜系等等。”这些争论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随着餐饮行业全面市场化,菜系之争才算告一段落。当前社会上一般公认的是八大菜系,徽菜位列其中之一。
徽菜现在时
当年强,不一定现在也强。新型的商业模式进入中国后,徽商的势力逐渐衰落,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银行取代了钱庄,徽菜馆在上海也是越来越少了。到了1930年代,上海还有几家有影响的徽菜馆,到了1980的改革开放年代,在上海几乎找不到像样的徽菜馆了。取而代之则是商业文明强盛的广东、香港的粤菜餐厅。北京几次餐饮浪潮都没有见到徽菜的影子,一是徽菜在北京本来就没有几家,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的脚步明显慢于沿海地区,没有强势的商业推动,徽菜的影响力也就不复当年了。
徽商|徽菜的多元演变
文章插图

这几年,随着国力的强盛,传统的东西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收藏热是一个证明,古村镇旅游热也是一个证明。在传统回归的过程里,传统菜品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着这一热潮回归。各地的徽菜馆逐渐多了起来,徽菜也成为一个话题进入了美食的议论中。只是现在的徽菜已不再局限于徽州风味,有了大安徽的概念:除了徽州菜,还有安徽其他地方的风味菜肴,如沿长江一带的“沿江菜”,淮河流域的“沿淮菜”加上皖中地区的合肥一带的徽州菜,组成了比较完整的、新的徽菜体系。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