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焰口是什么意思,去参加放焰口需要注意什么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从古至今 , 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从未单调过 。每年从腊月开始 , 几乎每个月都有民俗活动 , 每一场活动又各带主题 , 各敬神祗 , 各具形式 。这农历七月 , 是下半年的开始 , 恰逢夏去秋来 , 瓜落果熟 , 民间也少不了一些活动 , 为即将到来的八月农忙打足精神 。
在塞外江城吉林市 , 农历七月的传统民俗活动大致有二:一是七月七的七夕乞巧节 , 《永吉县志》记载吉林城旧时“七夕 , 妇女陈瓜果 , 以彩缕穿针乞巧” 。民间甚至传说月上柳梢时 , 藏身葡萄架下偷窥银河 , 能看到牛郎织女相会 , 也能听到他们在鹊桥上说出的情话 。二是七月十五的中元节 , 这个节日杂糅了道教、佛教的说辞 , 又被忽明忽暗的民间传说烘托 , 让那节日活动也显得神秘、复杂 。自清代中元节传入吉林城后 , 借山水之势 , 凭朴实民风 , 竟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充满“华丽”色彩的日子 。

放焰口是什么意思,去参加放焰口需要注意什么

文章插图
吉林城的中元节中国古人采用阴历历法 , 以月之圆缺作为计时参考 , 每月初一新月当空为“朔”日;每月十五圆月日为“望”日 , 每月月末则为“晦”日 。上半年第一个月圆望日为上元节 , 即人们熟悉的正月十五元宵节 。下半年第一个月圆望日为中元节 , 在农历七月十五 。传说东汉以后 , 道家认为七月十五这天是天、地、水三官中掌管地府的地官大开地狱之门 , 点校诸类鬼魂 , 惩罪赦善之日 。由于中国人素来重视孝道 , 故而在七月十五需要祭祀祖先 , 本意在于祝愿先人顺利通过地官点校 , 到后来则演化为祈求先祖庇佑了 。
由于早期吉林旗人就有尊老敬祖的传统 , 因而祭祀先祖的中元节习俗很容易被接受 。从顺治年间 , 在温德河口附近的松花江岸设置吉林船厂开始 , 随着大批汉族人的迁入 , 中元节被带入吉林大地 。到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修建吉林城 , 白山松水之间的管理中心由宁古塔迁移至吉林城后 , 作为柳条边外旗汉文化交流的重镇 , 中元节祭祖的民俗逐渐在吉林城被巩固生根 , 到了民国初年官修《永吉县志》时 , 谈及四时民俗 , 便留下本地人有“中元节 , 男女祭墓 。会族人食馂馀(剩饭)”这一习惯的记述 。

放焰口是什么意思,去参加放焰口需要注意什么

文章插图
除了祭祖之俗 , 道家欢度的中元节 , 在旧时吉林城还有其它一些活动 。若说气派且热闹的 , 当属城隍爷出巡 。清代吉林城的城隍庙设在今天的青岛街一带 , 庙舍临近吉林将军署 。这座寺庙不仅规模宏大 , 而且规格较高:正殿先后(因火灾损毁)悬挂两方光绪帝御赐匾额:“龙泉普佑”和“龙泉普惠” 。庙中后殿为所谓城隍爷“寝宫” , 有檀香木雕刻的城隍爷和城隍奶奶雕像 。雕像设有“机关” , 能坐能立 , 直到解放前 , 庙中道士都会安排人 , 每日在后殿炕上为两个神仙叠被、铺炕 , 伺候起居——与真人的日常生活一样 。
在清代 , 每年的清明(寒食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为城隍祭日 , 七月十五则被定为城隍爷出巡的正日 。《永吉县志》记载:“是日舁(yú , 共同用手抬)城隍神出巡 , 与清明同” 。而《吉林市市区文物志》则用现代文描述了这个巡游活动的热闹场面:“早上八九点钟 , 由地方官员至后殿 , 亲自把城隍木像抬上八人大轿 , 前有六十四道执事 , 老道吹唢呐 , 中间为城隍大轿 , 后面是官员骑马护送 , 最后为善男信女列队尾行 , 将城隍送至临江门外行宫 。下午三四点钟 , 再将城隍接回城隍庙 。这即所谓城隍出巡” 。

放焰口是什么意思,去参加放焰口需要注意什么

文章插图

盂兰盆节的水陆道场除去道家的中元节称谓 ,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还有其它的名称 。如代表佛家文化的盂兰盆节 。自佛教进入中国之后 , 就加速了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 期间更对孝道等中国传统思想进行了有条件的吸纳 。这其中就包括把传统道家中元节改造成佛家的盂兰盆节 。盂兰盆是古印度梵文 , 意为“救倒悬”——在佛家弟子看来 , 倒悬者莫若不能进入六道轮回的鬼魂 , 救助这些鬼魂乃是一种功德 。结合中元祭祀祖先魂灵的风俗 , 佛家大力宣传“目莲救母”等与“孝”沾边的故事 , 提出在盂兰盆节这天举办法会道场 , 超度历代亲属亡灵的主张 。经过多年努力 , 盂兰盆节终于挤进农历七月十五这个特殊日子 , 并在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心目中 , 为中元节添加了更多新的内涵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