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养生主》 庖丁解牛


《庄子·内篇·养生主》 庖丁解牛

文章插图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内篇·养生主》
一、成语解释编辑庖丁解牛
【成语解释】庖丁解剖了全牛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
【字词解释】庖:厨师 。丁是他的名 。解:剖开、分割 。
二、成语典故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
三、词语辨析
【正音】庖:不能读作“pāo”或“bāo” 。
【辨形】庖:不能写作“疱” 。
四、庖丁解牛题解
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 。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 。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即出自本篇 。 五五、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5),乃中经首之会(6) 。
文惠君曰:“嘻(7),善哉!技盖至此乎(8)?”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9)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0) 。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道大窾(13),因其固然(14) 。技经肯綮之未尝(15),而况大軱乎(16)!良庖岁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18),折也(19)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0) 。彼节者有间(21),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23),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24),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25),如土委地(26)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7) 。”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28) 。”
选自王先谦《庄子集解》本
六、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 。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 。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 。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 。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 。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 。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 。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 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虽然如此,可是每 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 。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 。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 。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
七、注释
(1) 庖(páo袍)丁:名丁的厨工 。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 。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