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月三”的由来 它起源于何时?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 它起源于何时?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文章插图
 三月三节日的由来及传说“三月三”古称上巳(sì)节(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又称‘修锲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 。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 。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
农历三月三,也是壮族的歌节 。
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 。
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 。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 。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
农历三月初三日是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又称‘修锲节’)” 。
传说,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后始定为农历三月三日 。
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礼仪志》上载:“星月上巳,官民皆洁与东流水上,曰洗涤拔除、去宿垢痰,为大洁 。
”说的是古代人们在这天要在清水河边洗涤,目的在于卫生与保健,后来便演变为在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 。
宋代吴自牧在《猛梁录·三月》中载:“赐宴曲江,倾都楔饮、踏青” 。
现在,我国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传承着“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 。
只是原来“洗涤祛除”的内容与意义已经淡化 。
如今,三月三节日已变成了一个举行盛大庙会、春游、休闲、游乐、开展集市贸易活动的综合性节日 。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 它起源于何时?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文章插图
江南地区的汉族,特别是洞庭湖区的人民还保留着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
地菜又称芥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
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 。
据说,吃了地菜煮的鸡蛋有去风湿,强身健体之功效 。
难怪在七仙湖区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吃了地菜煮鸡蛋,鹅卵石头踩得烂”的说法 。
他们除了用地菜煮鸡蛋、煎水当茶饮外,还把地菜用开水烫过之后当菜肴呢 。
春天正是采食地菜的季节 。
春食地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
《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
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 。
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 。”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 。
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 。
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
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
荠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烩,还可用来做馅或做汤,均色泽诱人、味道鲜美,是一道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 。
在湖南,用荠菜来煮鸡蛋是最常见的一种吃法 。
每到三月三这天,荠菜便长茎开花,妇女都会采摘来插在发际 。
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 。
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
古时候,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还要到河边去野餐 。
有的将酒杯投入缓水中,让酒杯随流而下,下游不远处等候的人则将酒杯从水中拾起,然后一饮而尽,这叫“曲水流觞”;有的将煮熟的禽蛋,投入水中,像酒杯那样在水中顺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们则将禽蛋从水中取出,然后剥而食之,这叫“曲水浮素卵”;有的则将红枣投入水池中,然后照禽蛋的方式那样将红枣拾食,这叫“曲水浮绛枣” 。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 它起源于何时?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文章插图
三月三的由来一
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 。刘三姐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 。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 。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 。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 。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 。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 。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 。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 。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