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古诗原文及赏析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及赏析

文章插图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及赏析
1、小儿垂钓古诗
原文:
xiǎo ér chuí diào
《小 儿 垂 钓》
táng dài hú lìng néng
唐 代 胡 令 能
péng tóu zhì zǐ xué chuí lún
蓬 头 稚 子 学 垂 纶,
cè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g shēn
侧 坐 莓 苔 草 映 身.
lù rén jiè wèn yáo zhāo shǒu
路 人 借 问 遥 招 手,
pà dé yú jīng bù yìng rén
怕 得 鱼 惊 不 应 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
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
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及赏析】莓:一种小草 。
苔:苔藓植物 。
借问:向人打听 。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
应:回应,答应 。
映:遮映
2、小儿垂钓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 。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 。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 。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 。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作者简介
胡令能(785-826年),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 。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 。胡令能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 。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 。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 。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
3、描写童真童趣的古诗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田家》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