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同性恋的认识和研究,已经证实同性恋已经不是一种精神类疾病,而同性恋也并不是什么罕见的现象,在动物界同性恋也经常出现 。对同性恋,人们充满了好奇,于是形成了“耽美文化” 。
那么同性恋是怎么形成的呢?这篇文章会给大家一些启发 。但是由于每个人是不同的,也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同样的因素,也并非同样的因素都会使人成为同性恋 。同性恋也有先天因素,也就是天生如此 。也有因为种种后天因素造成的 。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我们不在歧视这个群体时,关于这个群体的种种悲剧,也就会越少发生 。
许多研究显示,同性恋的形成反映了一种既不健康又不快乐的父子或母子关系 。许多受同性恋生活模式吸引的年青人,都是在追寻一种令他们感到被接纳的身分 。许多在性别问题上挣扎的年青人,大多数关乎自我形象的问题,都是由家庭开始的 。
01
成也父亲,败也父亲
《Gay Sou-l》一书作者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渴望得到被接纳的生活方式,书中十六位男同性恋故事不断地重复着一个信息:我跟父亲之间存在很多问题,关系很差 。就以奥运跳水运动员劳根尼斯,曾在他的自传《Breaking the Surface》一书中,提及他的父亲如何苛待家人,加上他被同性同辈嘲讽,不知不觉间便跟母亲建立了知己好友的关系 。
当他长大成人后,开始渴求生命中欠缺的一种感情,就是和男性之间建立的亲密关系,因此他开始走向同性恋之路 。《爱中转化》的作者施道恩先生的案例显示,同性恋者早期童年发展时期,在家中缺乏男性角色,这包括父亲、担当父亲角色的人物或男性长辈等 。当这类角色缺失时,最明显的影响是令男童失去男子气概 。百分之百的受访者都把他们的父亲或父辈亲人形容为在成长期中表现疏离、冷漠、可怕及遥不可及,无论是什么原因,同性恋者总是回想起他所需所渴求却得不到满足的体验,尤其是始作俑者是他们的父亲 。也许大部人都会把他们的父亲形容为既疏离又冷淡的人,但或许其实是他们的父亲并没不妥,只是他们的需要对父亲而言太过为难,以至总是无法好好地沟通 。亦可能他的父亲真的不喜欢甚至拒绝接纳儿子的感情 。无论如何,当一个男童在缺乏一个快乐、亲切而紧密的父子关系时,他会因保护自己以摆脱这方面的失望,变得“防卫性地与人保持距离” 。
02
爱也母亲,害也母亲!
在孩子形成性别角色的过程中,母亲也担当一个重要角色 。在辅导同性恋状态背后的父母模式时,发现性别角色混淆的孩子,他们的母亲往往都是霸道及过分挑剔或爱支配的人 。可能因为以往的经历而憎恨男人,因此贬低所有男性 。她们也可能是孤单、需要爱的单身女性,与自己的儿子产生乱-伦的感情关系 。
一个「经典」的同性恋三角关系模式是当母亲的角色越来越主导,丈夫的角色渐渐退色,尤其这类丈夫同时也是特别疏离的父亲 。这类母亲同时也对某一位会唤起她对父亲或丈夫印象的儿子特别关注,又基于她们本身的情绪问题,令她们无意识下想霸占这位深爱的男性,继而把这种想法投射在该名儿子身上 。这种母子关系不是必然的,却在很多同性恋者个案中发现一种非常亲密依赖的母子关系,甚至有母亲会公然表示希望儿子是自己的丈夫 。这种关系引发了一种矛盾状况,男同性恋者认为母亲才是这世上最了解他的人 。当母亲与父亲经常发生争执,她们倾向希望得到儿子的同情和理解,尤其如果儿子跟父亲关系疏离,接下来形成了母亲与儿子联合跟父亲对立的关系,男孩会视男子气概是一种粗暴和不体贴的表现,继而拒绝表现自己男性的一面 。
03
当专横型的父母遇上敏感型的孩子
在探讨怎样预防同性恋的过程中,当中有一个经常出现的共通因素:爱支配、专横的父亲或母亲,以及那个父母对敏感的孩子所造成的影响 。
专横(Dominant)性格类型父母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都是最具爆发力的: 冷淡──刚强、冷漠、硬心肠 盛气凌人──喜爱运用权力,支配别人/情况 独立──令别人难以接近 讲求实际──没有人情味,把人当作物件看待没有耐性──在运用时间方面非常克制 肯冒险──在人际关系方面好争 喜揽权──喜欢独自作决定
04
我们可以怎么办?
面对这个现实,我们要怎么办?无论我们是父母、牧者、辅导员,或只是那个家庭的朋友,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采取一个爱和接纳的态度 。缺乏爱和接纳的态度,是每一种自毁和沉溺行为——包括同性相吸、同性恋─产生的其中一个主要因素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感觉有同性恋倾向该怎么办?
- 孩子有同性恋倾向!性取向可以改变吗?
- “老少恋”源于心理的缺失
- 心理案例:有个“处女情结”的男友怎么办?
- 同性恋取向能被“治愈”吗?
- 如何避免性骚扰引发心理创伤?
- 处女情结的心理分析及解脱之道
- 从医学的视角解读同性恋
- 性洁癖,是不是性心理障碍?
- 性瘾症:性上瘾是一种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