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宝宝少生病的喂养方法


中国宝宝少生病的喂养方法

文章插图
中国宝宝少生病的喂养方法
现在很多中国家长在育儿这个问题上热衷于标榜国外,奶粉海淘、营养品代购,育儿指南也以美国儿科学会的一切标准为准则 。但问题是,国外的一切就真的都适合中国宝宝吗?你了解中国宝宝的体质吗?
中国孩子多是"脾虚"体质
由于各个国家的遗传基因、民族特性、生活习性和膳食结构不同,这就决定了不同国家的人形成的体质不尽相同 。
体质差异的表现及决定因素之一,是肌肉的类型 。肌肉分红肌和白肌,西方人的红肌比例比我们大,而给身体个器官组织提供能量、保证器官功能的线粒体,主要存在在红肌中,红肌多的人,产能就大,器官的功能就强 。所以在很多体育赛事中,我们对西方人的超强耐力往往无法望其项背 。
而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脾”是主肌肉的,也就是中国人的“脾”其实是比西方人要虚的 。中医将消化功能归于“脾”,为什么西方人从冰箱拿出来就直接饮用的冰牛奶,而中国人喝了就很容易胃痛?这是因为他们“脾”的功能比我们更强大 。
很多中国的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小时候,稍微一不舒服,小脸就发黄,严重的甚至“面黄肌瘦” 。为什么?这和孩子的“脾虚”体质有关系 。而“脾”对应的颜色是黄色,面色发黄,而且是毫无光泽的黄,多是脾虚的症状 。作为“后天之本”的脾,在婴幼儿时期,是处于虚弱状态的,特别是中国孩子,这是他们的体质特点 。
在中国,尤其是节假日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孩子大吃一顿之后而发烧的情况,这是因为中国孩子本就是“脾虚”体质,而吃进过多的.食物就很容易超过孩子胃肠能消化的限度,营养就变成了累赘,用中医的话讲就是“食积”甚至“痰湿”停在体内,更伤了脾 。
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孩子免疫功能的一部分,来自肠系膜的淋巴结,如果孩子的胃肠道总是处于过饱,甚至雍滞状态,这里的淋巴功能就要受影响,进而影响免疫力,所以,孩子吃多了之后很容易感冒发烧,原因就在这里 。具体表现为先是消化不良、食积,之后是感冒发烧,这也是中国孩子生病的最常见规律,长此以往,将最终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
相反,我们看很多影视,包括听老辈人讲,过去生活贫瘠,婴儿没有母乳,靠喝小米汤等中国的“代乳品”也慢慢长大了,虽然比较瘦小,但也并非体弱多病,为什么会有如此奇迹?因为那是适合中国人体质的营养,虽然里面的绝对营养成分确实不够,但因为适合孩子的胃肠功能,孩子的脾胃可以接受,所以最大限度地吸收了其中的营养 。
虽然那样的日子不值得留恋,但其中的道理可以借鉴,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有个延续至今且与西方人不同的古训:“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个“饥”不是简单的饥饿,而是选择适合孩子体质的饮食,避免营养过剩带给孩子胃肠的额外负担,避免喂养过程中的欲速不达 。
中国孩子的喂养应该“中国化”
中国人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慢性病的高发,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后,中国人饮食的西化同步的,其中的痛风、糖尿病,曾经被称为“西方宫廷病”,就和那里的高热量饮食有关 。
我们从东西方的餐具上,就可以看出不同人种、民族、体质所适应的食物的差异,因为人类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的基因,是互相造就的,饮食影响了基因,基因也选择了饮食 。
中国人用筷子,为的是便于挑拣食物中的谷类、豆类,因为我们的体质更适合这些食物而不是肉类;西方人用刀叉,刀叉便于切肉,因为他们的体质更适合肉食 。同样体重的胖子,中国人罹患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几率,比西方人就要高,换句话说,西方人比我们更适合西方的饮食,他们更适合吃肉,也更能耐受因为肥胖带来的疾病,这也是为什么,当中国人一效仿西方的饮食,慢性病的发生马上高出西方的原因,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选择了不适合我们体质的饮食,这一点,在孩子的喂养中道理是一样的 。
经常看到很多孩子,初生的时候体重很大,很壮实,小时候也特别能吃肉,结果长着长着了却变成一个面黄肌瘦的弱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巨变?就是因为家长没有考虑中国孩子的体质特点,用西化的饮食喂养,在“后天之本”的脾还很虚弱,正在成长地过程中,加重了消化系统的负担,增加了脾虚的程度,而脾虚,又减少了营养的吸收,由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