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尝贻余核舟一的尝是什么意思?
尝贻余核舟一 : 尝:曾经; 贻:赠送 译文:(王叔远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 , 加上 , 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奇 , 零数 , 余数 。译文: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 。
Q2:《核舟记》中的核舟有多大
明代魏学洢《核舟记》原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 , 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 , 左右各四 , 共八扇 。启窗而观 , 雕栏相望焉 。闭之 , 则右刻“山高月小 , 水落石出” , 左刻“清风徐来 , 水波不兴” , 石青糁之 。”翻译就是:小船从头到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 , 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 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的两旁开有小窗户 , 左右各四扇 , 一共有八扇 。打开窗子来看 , 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子 , 就(看到)右边(窗门)刻着“山高月小 , 水落石出” , 左边(窗门)刻着“清风徐来 , 水波不兴” , 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 明代1丈=10尺 , 1尺=10寸 , 1寸=10分 。裁衣尺:1尺=34厘米 , 1寸=3 。4厘米 。量地尺:1尺=32 。7厘米 , 1寸=3 。27厘米 。营造尺:1尺=32厘米 , 1寸=3 。2厘米 。黍:禾本科黍属的一类种子形小的饲料作物和谷物 。一年生草本植物 , 植株叫黍子 , 生长期短 , 耐寒耐旱耐贫瘠;籽实叫黍 , 淡黄色;磨米去皮后称黍米 , 俗称黄米 , 为黄色小圆颗粒 , 直径大于粟米(北方俗称小米);黍米再磨成面 , 俗称黄米面 。 黍的籽粒有粳性与糯性之分 。粳性黍为非糯质 , 不黏 , 一般供食用 。糯性黍为糯质 , 性黏 , 磨米去皮后称作大黄米或软黄米 , 用途广泛 , 可磨面作糕点 , 古代也广泛用于酿酒 。1寸就是10个黍米的直径 , 这就是1寸 , 可见度量衡制在古代 , 就是以人们最常用的 , 离不开的粮食 , 作为计量的一个基本单位 。 汉代的1寸=2 。3厘米 , 这样可以知道 , 黍米的直径约为0 。23厘米 。折算一下 , 这个核舟长度约2 。9厘米 , 高度约为0 。55厘米 。
Q3:核舟记第三段是什么?
文章第三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 的人物 ) , 本段的结构方式是( 先总述再分述 ) , 从表示方法看 , 侧重( 说明 ) , 以( 空间顺序 )为说明顺序 。语言上生动 , 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
Q4:“大苏泛赤壁“是“核舟”的主题
在《核舟记》中 , “大苏泛赤壁”是“核舟”的主题 , 文中明显表现这一主题的句子是:闭之 , 则右刻“山高月小 , 水落石出” , 左刻“清风徐来 , 水波不兴” , 石青糁之 。因为“山高月小 , 水落石出”是苏轼《后赤壁赋》里的句子 , “清风徐来 , 水波不兴”是苏轼《前赤壁赋》里的句子 。这些内容都暗示了核舟上刻画的正是“大苏泛赤壁”的情景 。
Q5:核舟记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 文中那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
1、盖苏泛赤壁云:刻苏轼坐船游览赤壁 2、右刻山高月水落石左刻清风徐水波兴:右边刻着山高月水落石左边刻着清风徐水波兴 3、舟尾横卧楫楫左右舟各:船尾横放着支船桨船桨左右两边各船夫
Q6:文言文翻译
*:你好 。你问:文言文翻译“盖大苏泛赤壁云” 盖大苏泛(舟)(于)赤壁云 。原来(刻的是)苏轼在赤壁坐船游览的故事 。“盖”连词 , 承接 。“大苏”苏轼 。“(于)赤壁”介词结构后置 , 译时提到动词“泛”之前 。“云” , 用在一段话的结尾 , 表示这段话的结束 , 这里不译 。【说明】原文中的“.”只起空格的作用 , 使上下文的位置对齐 。()内的字是为了理解方便补上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