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由王之理编剧,于震自导自演,讲述京城木匠师徒传承和兄弟恩怨和解的现实题材剧《鼓楼外》正在北京卫视热播 。该剧被认为是《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后,又一部地道的京味剧,剧中原汁原味的北京风情和“艺大于天”的工匠精神,特别有观众缘 。不少观众点赞《鼓楼外》匠心浓郁,京味十足,在接地气的师徒故事中流淌出温润人心的人生大道 。
为什么自导自演《鼓楼外》?从《人世间》里招人恨的“骆士宾”到北京木匠于钟声,于震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于震日前接受媒体采访,他坦言,于角色,相比“骆士宾”,“于钟声”当利益和底线发生冲突的时候,利益一定给底线让路的坚守,是后者最大的人格魅力;于自己,他为这部作品呕心沥血,完成了心愿,但自导自演的经历一次足矣,在理性和感性之间不停转换是一次难度颇高的挑战,以后还是一次专心一个行当,做到完美足矣 。
结缘《鼓楼外》
该剧是北京人生活的真实反映
北青报:是什么样的契机和缘由,让您这次以导演身份执导拍摄了《鼓楼外》?
于震:我之前演过一个戏叫《我的二哥二嫂》,然后认识了编剧王之理老师 。拍这个戏的时候,我们就经常聊天 。王之理老师的京味戏写得非常好,创作了《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正阳门下小女人》等很多优秀的作品 。我就跟他约稿,帮我也写一个京味戏 。在聊天过程中,我说自己是北京演员,从小在鼓楼一带长大 。王之理老师就决定写《鼓楼外》这个故事 。剧本创作期间,我也第一次当导演,导了一部剧叫《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等王老师《鼓楼外》这个剧本写完后,我也有了一些导演经验,本来我只是演这部剧,想邀请其他导演导这部戏,但因为档期问题,未能成行 。后来跟制片人刘国华、编剧王之理老师聊,他们也挺认可我的,让我自己导导试试 。正好《鼓楼外》写的是鼓楼,我从小就在鼓楼这块长大,所以我就自导自演,拍了这部戏 。
北青报:《鼓楼外》有着鲜明的北京文化底蕴 。您导的这部戏跟您之前拍的作品相比,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于震:《鼓楼外》这个剧,我觉得是像我这样从小在胡同里长大的北京人真实生活的一个反映 。
我对鼓楼那片生活太熟悉了,我生长在大杂院里,大杂院里住了32户人家,就像一家人 。胡同里有点什么事,大家都是口口相传,人情味特别浓 。另外,这几十年,我们祖国的变化很大,我们眼看着国家和城市飞速发展 。所以《鼓楼外》里除了能看到祖国、北京的发展变化,也能看到人的成长变化 。王之理老师剧本写的是无论你干事业、做生意做到什么程度,无论你做得好或不好,都不能忘了本,不能忘了初心 。《鼓楼外》跟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说的是四个徒弟做中国传统家具,他们后来又做了别的行业,最后踏踏实实地又回归本真的故事 。
人物有魅力
坚守底线是于钟声的根
北青报:除了当导演,您在《鼓楼外》中也主演了大师兄于钟声 。在您看来,于钟声是个什么样的人?
于震:于钟声是个木匠出身的手艺人,他生活在鼓楼外,从小就喜欢古家具 。他这个人比较闷,做事一根筋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他的命运也发生改变,做了很多行业,比如路边摊煎饼,然后卖鸡蛋、养鸵鸟,做成了绿色家庭产业链,然后和别人合作做成了上市公司,事业做得越来越大 。但是当事业做得很大的时候,他反而发现所有东西都没了,爱情没了、兄弟情没了,包括亲情也没了,他突然发现人生最重要的是情感,并不是看你事业做得有多大,地位有多高 。于钟声这个人物,当利益和自己坚守的底线发生冲突的时候,利益一定是给底线让路的 。这是于钟声这个人物的根,无论他做什么行业,做什么事,这都是他坚守的 。这种精神在当下,挺难得的 。
北青报:《鼓楼外》涉及到很多传统木工手艺,您拍这个戏是不是也做了很多准备?
于震:玩家具是我最大的业余爱好 。我从中戏毕业后,进入北京人艺演话剧,后来有幸认识了大编剧邹静之老师,邹静之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就有老家具,他也写了很多戏,然后又通过他,我认识了王刚老师 。所以,我很早就跟着他们一块玩老家具,北京话叫“玩”,他们都是手把手地教我,让我对老家具有了一些了解 。另外,我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是在家具城,或是木工房这边跟着邹静之老师一起度过的 。从看木头开始,这是什么木头、什么时间、什么材质,然后怎么做 。明清家具有什么特点,到民国又是什么特点 。挺好玩的 。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着这个业余爱好,所以这是我平常生活中的一点小积累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柬埔寨吴哥窟景点介绍
- 国内最值得去的古镇
- 淅川周边游22个景区
- 老人旅游注意事项
- 南非旅游十大必去景点
- 苏梅岛旅游必体验的玩乐项目
- 苏梅岛4日自由行路线
- 大阪旅游必去景点有哪些
- 泰国最值得去的十大岛屿
- 去土豪帝国迪拜旅行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