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踏出校门,走上社会,就业是每个人人生的第一个重大抉择,而这一抉择又有多少外在因素的干预呢?
爱情与婚姻、理智与情感……你是如何选择你的另一半的?随着时代的迁移,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选择 。
20年前:精神的东西是第一要素
刘月娴,女,1958年生,教师,现居海口
●关键词:“谈得来”、单纯、爱人同志
自述:要说选择,我还真没有,当时只是觉得喜欢他,和他在一起高兴,也没管家里的意思,也根本没想过去选择别人 。首先选择余地不大,我们青春年少的时候,正赶上下乡,去建设兵团种地,周围很广的区域,除了本地人就是我们这些各个城市来的知识青年,抬头低头都是这些人 。然后也没有什么选择的考量,像现在说钱啊、地位啊房子啊什么的,那时候哪儿想过?只觉得这个人不错,老实、有才华、对你好,尤其是和你谈得来,那就是一辈子了 。
我和他就很谈得来,至今记得,黄杨村外的戈壁滩上,月亮下面他给我弹着吉他唱苏联歌曲,那些歌伴了我半辈子 。当然生活上的互相帮助也很重要,那时候正发育,怎么也吃不饱,我就总给他留半只馒头,藏在饭盒里……现在的黄杨村已经成了黄杨镇,盛产葡萄酒 。去年当年的队友回去聚会,我们当年劳动过的那些地方,都不在了 。
“谈得来”这个词很重要,那时候,小姐妹们对异性的最大认可,就是“人不错,我们也挺谈得来的”,至于其他背景,很少去考虑 。那时候人们很单纯 。就谈了那么一个朋友,谈几年就结婚了,很少说中途选择别人的,至少我没有 。
感言:喜欢是很单纯的事,《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萦绕着一代知识分子的心,那是中国第一个爱情至上的年代,青年男女坐在一起,谈的是理想和生活,是爱人,也是同志,那样的关系,似乎更加牢不可破 。
10年前:双向选择与现实的考量
杨葳,女,1970年生,生物工程学博士,外企部门主管,现居北京
●关键词:双向、整合、自我充电
自述:我上大学的时候就明白,毕业的时候,我们将没有选择地回到我们的生源所在地,那就是说我要回到长沙,被分配到工厂,做个技术员,或者去中学做生物老师,像我父亲一样,一生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了 。我不想回去,就只能继续读书 。那年我们班6个继续考研究生的,其中5个是男的,只有我一个是女性 。研究生毕业之后,我被分配到燕山化工厂,专业不是很对口,我不满意 。过了两年,我又考了博,是单位委培的 。再次毕业后,我脱离了原来的单位,应聘到现在的公司 。要说选择,当初的目的与动力就是一个:要留在北京,不想回老家去 。而要找到合适的职业,就必须先不就业 。要想有所选择,就必须先作出某些放弃 。我这样没有背景的外省女子,读书是我唯一的出路 。
感言:90年代,毕业生的选择空间已经大了很多,继续进修成为曲线就业的一种可能的手段 。1993年广东省人才市场的开办,也为毕业生求职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 。
如今:我把爱好变成了工作
吴晓东,男,1978年生,计算机科学学士,杂志编辑,现居广州
●关键词:爱好、专业≠职业、主动寻找
自述: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但是一直以来热爱文学,在学校里就是个诗歌青年 。刚离开校园的第一份职业,是做与电脑相关的软件销售 。那时候也想过把专业当成工作方向的,但实践证明了不合适 。我不甘自己每天只来解决点技术小问题,那样的生活没有激情了 。所以我到了广州,应聘在某门户网站做文化频道编辑 。我在学校里就主持文学社活动,也发表了不少作品,加上那时候网站遍地开花,什么专业的应聘者基本都被包容,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份工作 。我所在的网站走入了一个误区,片面地追求访问量,而不是专业化,所以我那时候写了很多网文性质的文章,到处发帖回帖拍砖灌水吸引流量,那样的文字当然没有很认真的态度,但也让我感觉到了自己对文字工作骨子里的亲切,于是一年后一家报社招人,我就应聘做了文字编辑 。
我把爱好变成了自己的工作,回想起来,我一直在主动而谨慎地从专业向爱好过渡,不是等待时机,而是主动寻找时机,从工作的过程中慢慢转型到另一个方向 。
感言:现在,在校期间的专业已经不是毕业生们选择职业的必然考虑了,本科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而非专业知识的堆积 。“学非致用”已经暗暗成为新的时尚,用人单位也欣然接受了这一事实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苹果的热量高吗适合减肥吗 苹果的热量
- 男女间易被误解的6大情感信号
- 新坏男人的十大谎言
- 不穿内裤的女人坏吗
- 蜻蜓的特点是什么 蜻蜓的特点
- 小学老师有考研的必要吗
- 详解淘宝的天猫积分怎么用 天猫积分兑换红包技巧
- 淘宝服装店怎么运营 淘宝服装店铺的运营策略
- 带你了解其中内幕 代购店里东西是真的吗
- 汽车内循环开关亮时是什么意思 汽车内循环开关亮时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