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在小镇,文艺是一种病?( 四 )


生活本身比文化消费来得更真切
康春雷很早以前看《小武》的时候并没有“太多感觉” , 当他离开小镇许久以后 , 再看才发现 , 那种没有“出路”的日子所包含的 , 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绝望 。 他才明白 , 很多事情总是需要从惯性思维中跳出来 , 回过头再去看 , 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 。
《小武》中那种没有“出路”的日子所包含的 , 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绝望 。 /电影《小武》
康春雷告诉《新周刊》 , 一直以来 , 优质艺术电影的发行 , 很少会在三四线城市的电影院进行铺设 , 可能一天就排一两场 , 两天就下线了 , 更不会来到小镇上 。 事实上 , 小镇上如果拥有一家电影院 , 这都是一件稀奇的事 。
“经常看到一些朋友抱怨 , 在小城镇想看一部新上映的文艺片真难 。 ”实际上 , 艺术电影的观众实属少数 , 而市场规律很少照顾“少数人” 。
然而 , 对于精神生活的优劣 , 往往都是见仁见智的 。 “你喜欢你的 , 他喜欢他的 , 怎么你的就好 , 他的就不好了?”在康春雷看来 , 我们往往不愿意承认 , 其实精神生活也存在差别 , 因为审美是有雅俗之分的 ,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很难说谁更高级 。 “比起在小镇上映一部艺术电影 , 建一座电影院反而容易得多 。 ”
电影《山河故人》剧照 。
如今 , 在大城市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压力之下 , 不少人有离开大都市的打算 。 当这样一群接触过比较前沿文化的青年人 , 回到城镇追求“慢节奏”的生活时 , 这些“小镇返乡青年” , 对文艺生活的需求 , 又是怎样的状态呢?
张隐是一位拥有不少微博粉丝的电影自媒体博主 , 属于“资深”文艺青年 。 出于对电影的热爱 , 他在豆瓣的个人主页下 , 记录了近4000部已看电影 。 他曾经几乎每日必看电影的习惯 , 到现在变成了可能一周看一部 。 而这样的变化 , 源自他离开北京 , 回到东北老家定居 。
在接受采访时 , 张隐坦言 , 平时生活中和朋友们一起聚会的时候 , 自己也不会聊文学和电影的话题 。 “现在没那么想看电影了 。 ”对他来说 , 看电影已经变成了跟自己独处 , 或者单纯只是为了放松心情的事情 。 曾经偏爱洪常秀、李沧东、侯麦等国外“小众电影”的他 , 现在更多地会考虑自己的时间成本 。
“把精力放在做具体的事情之上 , 从具体的事上获得的成就感 , 也是一种自我精神的满足 。 ”
张隐在自家客厅里摆放了一些和女友一起画的电影画面 , 如《独自在夜晚的海边》《春天的故事》 。/受访者供图
对现在的张隐来说 , 有时候生活本身 , 比文化消费来得更真切、更可爱 。 “我很感谢电影 , 让我接触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 让我可以接受不同的观念 , 我觉得这就够了 , 这是电影馈赠给我的 。 除此之外 , 世界整体上趋向于缺乏表达、缺乏真诚、缺乏情感 , 电影凭一己之力 , 又能做些什么呢?”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