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电影票系统有差别,数据按天更新 电影票房数据库系统

演出票房数据系统上线后,许多观众疑问,之后演出票系统是否也会与电影票系统一样?短期内,答案是否定的 。通过新京报采访人员的采访发现,二者在功能和实现模式方面有类似的地方,但从细节看差异性还是很大,演出票比电影票更加复杂 。根据新颁布的《规范》,全国演出票务系统需要分两个阶段进行认证,目前进行的是第一期,即演出票务出票系统的认证,而销售系统认证将在第二期进行 。只有完成出票系统与销售系统双渠道认证,才能实现全国演出票务数据真实、透明和完整 。潘燕表示,当第一期建设完成之时,可实现每日更新演出市场各项分类数据的统计,也可以实现每一个项目每天市场热度的数据统计 。而要实现与电影票购票体验类似的剧场在售项目票图实时同步,则还需要等待平台二期建设完成 。
“演出的票务系统很难做成像电影行业那样,我觉得主要原因还不是因为系统和标准的问题,主要是业态不同 。再热门的电影,只要热就可以无限加场次,可演出是稀缺资源,演一场只能那么多观众 。因此无论从演出的业态还是从票务的角度,演出远比电影要复杂 。”姚睿也坦言,戏剧跟电影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业态,不能同日而语 。“戏剧每演一场都是一次创作过程,永远存在着变数 。对观众而言,不同的剧场服务与观众看戏的体验也不一样,与电影相比,戏剧受影响的因素更多 。”
将演出票务出票、销售等情况最大限度公开透明地纳入监管,对潜在违法出票、销售等行为进行有效管控是推出《规范》的最终原则 。据悉,该《规范》已于8月19日起实施,下一阶段协会将在行业内开展全国票务系统标准认证工作,剧院、剧场单位所使用的票务系统都需要进行认证 。据了解,剧场使用第三方提供的票务管理系统(如达特康、大麦麦座等)进行票务管理的,只要系统提供方已完成了标准认证,剧场则无须再另行申请认证;剧场自建票务管理系统的,应首先对照标准进行自查,如不符合规范,需调整系统达到规范要求,也可根据自身情况更换已经符合标准的系统进行票务管理;剧场或其他自有演出票务管理系统的单位可主动向协会申请进行标准认证,协会也将于近期开始按地域分批次启动相关认证工作 。
从普通消费者购票体验上,潘燕认为目前不会产生太多变化,毕竟无论在哪里买票,剧场的服务功能都是同样的标准 。从消费端来讲,其实大家所期待的某些“规范”,并不是此次《规范》本身能解决的,而是各方管理制度与服务上的体现 。

与电影票系统有差别,数据按天更新 电影票房数据库系统

文章插图
以近期演出的话剧《德龄与慈禧》 举例,演出销售数据透明公开后,观众可随时查询剧目相关票务情况 。
改革原因
原票务系统给“黄牛”极大生存空间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长,文化消费市场随着各类演出活动不断涌现,而演出票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始终备受市场关注 。最初明星演唱会一张百元的门票经“黄牛”倒手炒作,卖到上千至几万元不等的价格,文化执法部门就已将演出票务纳入严格监管范畴 。近年来,剧场演出每年均有“爆款”IP涌现,此类剧场演出票在市场上也呈现出“一票难求”的局面 。当“抢票”成为观看演出的先决条件,在这些开票即售罄的现象背后,是真的在考验消费者的“手速”,还是另有原因?
对于目前票务市场存在的部分乱象,新京报采访人员曾做过相关调查 。受到物价局与文化部门的监管,通常演出方和票务公司在定价时均会经过协商,根据制作成本与市场规则定价 。为了牟取更大的效益,个别相对热门的剧目演出方与票务公司则先将演出票以低于市场价的折扣价格卖给“黄牛”,由此在开票时制造瞬间售罄的假象 。此后,“黄牛”通过炒作,再将本场演出票抬高,若观众想买票,只能私下里通过其他渠道加价与“黄牛”进行交易,以至于很多“赠票”落到黄牛手里都被炒成了天价 。更有甚者,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黄牛”公司,会根据剧目的受关注程度,与票务公司协商包下整场演出的全部票房,进而满足“黄牛”自身的销售需求 。另外,在施行购票“实名制”过程中,也有专业人士透露,“黄牛”已开始利用“假身份证”这样极端的形式扰乱市场,以至于多次“热门演出”检票查验身份证时发现此类问题,演出主办单位与剧场联合向公安部门报案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