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飞扬|探非遗 云飞扬( 二 )


大美哈尼梯田,也有美中不足。比如梯田没人愿意种,梯田里看到的不一定是红米水稻,有可能是草,原本的自然生态成了人造景观。“梯田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不能毁在我们手里。”村民卢世雄的担忧不无道理,仅在元阳县箐口村,就曾有60名青年常年外出打工,只有50岁以上的人在耕种梯田。
针对这一困境,元阳县在哈尼梯田建立了“稻鱼鸭生态立体农业”。“创品牌、增收入”,如今许多村民又回归了田野。
再行300公里,“非遗”车队到达建水古城。
建水有四宝,紫陶、豆腐、古井、十七孔桥,每宝都和水有关。
红河有3400年的历史,田记紫陶独占千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水紫陶烧制技艺,是一部中国瓷陶演变史。先从陶瓷到瓷陶再到陶瓷,绕口令般的“陶瓷瓷陶”顺序,是一段厚重的历史。
建水紫陶的掌门人田静,是位“70后”知性女性,“我不是商人,是个坚守的手艺人。”酒香也怕巷子深,“建水紫陶面临的问题是,有品牌知名度,缺品牌美誉度。”
馋人的建水豆腐,神奇在水。建水豆腐不用卤水,只用水,这水来自建水的古井。建水标志性的古井既不在古城内,也没有什么特别保护措施。为了找到它,车队成员进行了一场沉浸式寻宝游戏。
夜晚,与漆黑孤寂的古井一墙之隔的朝阳楼外,人声喧闹、灯火通明,桂湖流光溢彩。古井、桂湖都是水,因水而兴的建水,做好水文章、打响水文化,把附加值做上去,才是建水水“贵”的出路。
云南的风光之美在天然,云南的“非遗”之路在品牌。
无论普洱茶、元阳梯田、建水紫陶、建水豆腐,共性的问题是传承难、创新难;有品质、缺品牌。
可喜,“非遗”在各个层面得到空前重视;堪忧,把“非遗”当做文物对待。应视“非遗”为活态文化,莫把其当文物、当景观,在传承中创新、活态中保护、品牌中受益,才是“非遗”正道。
“非遗”的保护,应该有角色意识。政府、传承人、企业的责任应该是什么?三位一体的机制保和护,各角色都可大有作为。
云飞扬|探非遗 云飞扬】“非遗”避免濒临消失,摘掉“遗”的帽子,出路在品牌。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