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杜晓帆:《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数量该不该“封顶”?( 三 )


过去 , 人们认为世界遗产是一个不会变化的概念 。 但随着世界不断发展 , 人类社会越来越多地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诉求时 , 人们对世界遗产的理解、认识也在逐渐变化 , 一些新理念促使专家对世界遗产的认定也越来越充分 。
1977年的操作指南只有29个条目 , 发展到今天已有近300个条目 。 1980年代后期有了工业遗产的分类 , 1992年又诞生了文化景观的概念 。 如今 , 各种类型的遗产越来越多 , 特别是像一些20世纪遗产、工业遗产等新遗产类型的出现 , 都会令世界遗产的数量慢慢增加 。
人们对世界遗产本身的认识 , 对其“突出普遍价值”以及真实性、完整性等概念的理解 , 都在不断发展 , 因此对世遗设定一个明确的数量限制是不太可能的 。 自然遗产会越来越少 , 但人类作用过的文化遗产还会不断更新 。
采访人员:本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 在中国“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同时 , 英国“利物浦海上商城”被从名录中除名 。 这“一进一出”对人类保护世界遗产有何启示?
杜晓帆:这是预料之中的 。 明年是《世界遗产公约》通过50周年 , 经过半个世纪发展 , 其实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是一件很难的事 。 世界遗产有濒危名录 , 其中的一些世遗保护长期得不到改善 。 世界遗产委员会几次想将这些项目除名 , 但当国际社会对世遗的名头越来越关注 , 各国将其视为一种荣誉时 , 世遗的政治性就越来越强 , 有些国家甚至会采取外交手段来影响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决议 , 导致委员会迟迟下不了除名的决心 。 直到2007年 , 阿曼阿拉伯大羚羊保护区因面积锐减等原因被除名 。 2009年 , 因建造现代化桥梁工程破坏河谷景观 , 德国德累斯顿易北河谷被除名 。
无论是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 , 其实都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矛盾 。 不仅在发展中国家 , 在发达国家也会产生这种矛盾 , 二者到底孰轻孰重 , 考验各方面的管理智慧 。 世界遗产毕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重要国际性项目 , 其规则具有一定约束性 , 参加这个项目的国家 , 都应该无条件地遵守相关规则 。
当一个项目入列世界遗产名录 , 人们就应该协调好对它的保护、管理和当地社会发展 , 这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 。 中国泉州和英国利物浦的案例提醒人们 , 申报成功、列入名录不是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结束 , 反而是真正的开始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