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为何漳州山海万种风情?

历史|为何漳州山海万种风情?
文章图片

漳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 漳州碧湖生态园周边美景如画 。 (采访人员 白志强摄)
历史|为何漳州山海万种风情?
文章图片

夜色中的漳州南靖云水谣景区分外迷人 。 (通讯员 张志坚摄)
地处福建最南端、夹在广东潮州和福建泉州之间的漳州 , 是一片广袤的冲积平原 , 既环山又临海 。
【历史|为何漳州山海万种风情?】公元7世纪 , 中原移民南迁入闽缔造了她;12世纪 , 人们把她建成海滨邹鲁;15世纪 , 越来越多人跨海而去 。 建筑是文化历史变迁的忠实记录者 。
自武则天在此建漳州郡后 , 唐宋时期不断有汉人南迁至此 。 可前有山林猛兽 , 后有海上倭寇 , “安全”成为重要课题 。
宗亲家族一合计 , 还是得群居 。 这就对居家环境提出更高要求:尽可能多地住人;各家之间要有私密空间;还要有公共活动区域 。 最重要的是 , 把危险关在屋外 。
于是 , 明朝时期 , 一座座宛如堡垒的土楼拔地而起 。 它们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 。 2008年 , 46座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在漳州的历史中 , 山陵和海洋从来不曾割裂 。 闽南山多地少 , 人们素以“贩海”为生 。 明朝中期实施“海禁”政策 , 官府关闭泉州港 , 商人急需寻找出路 。 而位于漳州龙海的月港地处九龙江入海处 , 一头连着厦门海 , 一头连着九龙江发达的水系支流 , 既隐蔽又便利 。 据《明实录》记载:“闽人通番 , 皆自月港出 。 ”
1567年 , 明隆庆帝有限度放宽了“海禁” , 在月港开放“洋市” , 准许私人申请文引 , 出海至东西洋进行贸易 。 从此 , 月港成为明朝唯一合法的民间海上贸易始发港 , 迅速繁荣起来 。
海洋活动让漳州人的视野突然打开 。 漳州人用高岭土烧制青花瓷器 , 贩卖给葡萄牙人 。 远渡重洋的月港商人 , 也四处网罗新鲜玩意儿 , 从漳州输入国内 。
一条海水铺成的路 , 一个连接东西洋的出海口 , 一条贯穿历史的九龙江 , 一系列发达密布的水系水网 , 造就了一个集合中外风物的城 。 海洋气息和农耕文化 , 在这里融汇交织 。
越南传入的水稻、菲律宾传入的烟草和红薯 , 甚至南美洲传入的辣椒 , 都是先在这里安家落户 , 再拓展版图 , 从而成为家常食物 。
而漳州得天独厚的气候 , 也让原本平平无奇的农作物 , 镌刻上绵长甘甜的味道 。
作为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产品最多的城市 , “鱼米花果之乡”的赞誉 , 对于漳州可算是实至名归 。 出生于漳州的林语堂 , 就曾在小说中借主角之口 , 对物产丰饶的故土表达过敬佩:“世界上还有比我们这儿更美的山谷吗?我们也有香蕉、甘蔗、朱栾、桃子和橘子 。 还有各种鱼类和青菜 。 外国港口有的东西 , 我们哪一样没有呢?”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