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哈尼梯田的十年蝶变


千年哈尼梯田的十年蝶变

文章插图
2013年 ,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 。作为我国现有世界遗产中“第一个以农耕、稻作为主题的遗产项目”“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遗产地” , 千年哈尼梯田 , 日益凸显世界价值 。
短短10年 , 千年梯田迎来蝶变 。保护中发展 , 发展中保护 。如今的哈尼梯田 , 水源林面积逐年增加 , 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 , 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 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 。“赶沟人”、护林员依然在守护梯田 , 哈尼古歌还在传唱 , 传统的蘑菇房依然屹立在梯田之上 。因为传统风貌的建筑、农耕民俗都成了文旅项目 , 哈尼人靠着农文旅融合也能获得好收入……
●梯田谁来管护?
赶沟人勤奋 , 护林员尽责
扛着锄头 , 手持镰刀 , 溯流而上 , 这是“赶沟人”马有明的日常 。如果说水流是哈尼梯田的“血液” , 那么沟渠就是“血管” 。为了维系水源沟渠通畅 , 在哀牢山深处广袤梯田地 , 诞生了一种特有的“职业”——“赶沟人” 。
作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牛角寨镇的“赶沟人” , 马有明深知责任在肩:“没有水就种不了田 , 没有田就吃不上饭 。我们的任务就是守护好梯田里的水系 。”除了及时清理沟渠中的杂草 , 防止沟渠堵塞外 , “赶沟人”还要管护好沟渠 , 避免沟渠滴、跑、渗、漏 。在千年哈尼梯田的存续和发展中 , “赶沟人”的作用无可替代 。
“缺水的季节 , 得每天去看 。”6月27日一大早 , 马有明肩扛锄头、手持镰刀 , 顺着水沟行走 , 一路上清理沟里的枯枝、败叶、垃圾 , 查看水流情况 。远望翠色欲滴的层层梯田 , 马有明说:“等我干不动了 , 就把这份工作交到更适合的村民手上 , 继续守护好梯田的血脉 。”    
与保护水一样 , 红河州各族人民早在千百年前就有了保护森林的共识 。他们知道 , 没有森林的涵养 , 水也将不复存在 。当地村民选出的护林员 , 职责就是守护森林 。
【千年哈尼梯田的十年蝶变】在绿春县大兴林场 , 巡山已经成了护林员陈正康生活的一部分 , 每年还有8000元的补助 。趁着歇脚 , 陈正康的话题自然而然回到梯田:“有林才有水 , 有水才有田 。我巡的是眼前的山 , 守护的是山下的田 。”
“赶沟人”与护林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努力 , 让山林郁郁葱葱 , 让各家田块有了源源不断的水源 。
哈尼梯田的千年传承并非一帆风顺 。有一段时期 , 也曾遭遇过高山森林被砍伐、外来物种小龙虾打穿梯田、福寿螺侵袭等问题 。元阳县大力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工程 , 遗产区植被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67%和49.6% , 先后恢复老虎嘴、螺蛳田片区等水改旱梯田3433亩 , 生态环境恢复成效显著 。
退耕还林、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基本农田、制定梯田保护条例……通过10年的努力 , 当地守住了哈尼梯田遗产区的“绿水青山” , 护住了其特有的“四素同构”生态系统 。
●村落怎样保护?
蘑菇房入股 , 新设备进屋
无人机从元阳县阿者科村内的青石板路上缓缓升起 , 一幅千年哈尼梯田环抱着百年古村落的绝美画卷展现在眼前 。古树掩映之下 , 错落有致的蘑菇房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倏然 , 云海沿着梯田升腾 , 村庄坐落于云端 , 宛若人间仙境 。
如此美丽的村落 , 却也曾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以当地传统民居蘑菇房为例 , 由于原始的蘑菇房长年未修、过于老旧 , 不少村民计划改建旧房 , 修建钢筋混凝土房屋 。
2018年 , 元阳县政府和中山大学联合编制了“阿者科计划” 。根据该计划 , 蘑菇房可以折价入股 , 依托村内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及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人文资源 , 带动全村村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 , 再通过旅游业的发展 , 吸引当地民众自发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中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