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农|遇见世遗|寿山读石记( 三 )


从高山石成为田黄石要经过非常非常长时间的磨炼 。 可以想象 , 高山石的母矿受时间和风雨的洗礼而崩溃、游离为碎块 , 滚入山坳或溪流 , 再经过长时间的滚爬搬迁和酸化 , 在山坳里的就成为“掘性高山石” , 滚到溪里去的就成为田黄石 。 “掘性高山石”在寿山溪里受水流的冲击 , 不断剥析去杂质 , 剩下的就是最纯真的矿石 , 再经过石头和石头之间不断的碰击以及水流的磨炼和泥土的酸化 , 就变成浑圆、无棱角、有萝卜纹、黄皮肤的田黄石了 。 每当山洪暴发 , 这些田黄石又被冲到溪流两岸的水田里 , 或深或浅地埋在黄泥土里 , 从此“养在深闺无人识” , 日积月累 , 受到土壤的酸化更彻底 , 因此颜色和质量更为上乘 。
由于田黄石的珍贵 , 自古就有“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 。 摆在面前的现实是:田黄石愈来愈少了 。 有趣的是在田黄溪上坂的溪段 , 离坑头山300多米的地方有两亩水田 , 被认为是田黄石“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 原因在于 , 20世纪70年代寿山村实行种田责任制 , 这两亩地分给第四生产队农民黄日财作为责任田 。 队委会决定 , 只能种田 , 不能采石 。 黄日财遵守诺言 , 于是这两亩水田里的田黄石在30年左右的时间里 , 未曾被采掘过 , 成为还可能有田黄石的最后两亩神圣宝地 。
田黄溪水成年累月汩汩地流着 。 我们挽起裤管 , 到溪里摸起田黄石 。 溪水清澈透明 , 无遮无拦 , 一眼就可以看到溪水底下那像小片肥皂一般的鹅卵石 , 但一捞起来 , 却不见得有那么通灵透彻 。 虽不是田黄石 。 但我们却总感到似乎有一种田黄味 。
寿山石文化街和中国寿山石馆
寿山村有寿山石货栈:前村售图章石 , 后村售砚石 。 清代高兆的《观石录》载:“好事家 , 伐石于山者凡三月矣 。 日数十夫 , 穴山穿洞 , 摧崖为谷 , 逵路之间 , 列肆置侩……”以后渐渐集中到后村 , 有五六十家 。 寿山街的寿山石商铺多前铺后坊 。 前面卖自然石或是粗加工原石 , 五彩斑斓 , 玲珑满目 。 后面是寿山石头粗加工的工场 , 常是锯声霍霍 , 凿声当当 。 近年寿山村被建为“寿山石文化村” , 整治街面 , 仿古装修 , 古色古香 , 因称“寿山古街” 。 有100多号的铺子 , 多有雅致的店名 , 诸如:翠石斋、珉石玉、品石阁、万石屋等等 。 商号里有已经雕制成的工艺珍品 , 也有未加雕饰的原石 , 琳琅满目 , 令人流连忘返 。 更能让人陶醉的是这里的价格都出奇地便宜 , 特别是原石 。 于是我们争相倾囊而购 , 回去后好有个凭窗拥几、怡神读石的机会 。
转过文化街 , 我们最后落脚在中国寿山石馆 。 这座建成于2001年的展览馆 , 主体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 , 白色的外墙和红色的屋顶醒人眼目 。 寿山石馆共3层 。 第一层介绍寿山石文化的历史 , 有大量的照片和文字资料 , 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寿山石的形成过程 , 用庞大的沙盘来展示 , 万绿丛中有红色的火山岩浆在奔涌、在冲突 , 形象地再现2亿多年前寿山地区的地震活动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