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农|遇见世遗|寿山读石记( 二 )


这个洞称“琪源”洞 , 便是“琪源洞都成坑石”的产地 。 琪源洞原来是古代已经采过的一穴废洞 。 1947年有个叫黄琪源的石农 , 因为避雨躲在废洞里 , 忽然一阵电闪雷鸣 , 洞穴里闪闪发光 。 黄琪源恍然大悟:这不是他苦苦寻觅的寿山石脉线的折光吗?第二天便率领全家男女到洞里去 , 而后是盈月不出 。
一个多月后 , 寿山村有了条爆炸性新闻:黄琪源在废洞里挖到了为数可观的精美寿山石 。 福州的寿山石贩们争相抢购 , 让黄琪源扎扎实实地发了一笔大财 。 自此废洞不废 , 被称为“琪源”洞 。 有趣的是在清理古洞开为原洞观光线时 , 还发现有许多优质的都成坑石 , 其中一块重达200多斤 , 纯白色 , 价值人民币四五十万元 。 还有一块稍薄 , 但面积比前者还大 , 红白相间 , 精美绝伦 , 其价值自然就更高了 。
琪源洞足可以让一个高个子的人挺着腰走路 。 现在的琪源洞经过整修 , 已经同坤银洞、元和洞等洞洞相通了 , 总长四五百米 , 左弯右转 , 斗折蛇行 , 忽上忽下 , 有无限的野趣 。 有一个洞是垂直向下延伸的 , 虽然已经用栅栏围了起来 , 但隔着栅栏往下看 , 仍然令人毛骨悚然 。 真难以想象 , 当年的石农们是如何站在轱辘上下去凿石取宝的 。
在观光洞里走走停停 。 往前看 , 有灯光星星点点;回头望 , 走过的路却迷迷蒙蒙 。 身边有数不清的脉线在熠熠闪光 。 更有趣的是脚下用寿山石渣铺垫的松松的路 , 偶然还有一两块寿山石的真品 。 弯腰一探 , 果然是一块100多克重的乳白色的都成坑石 , 令人好不高兴!
美丽的田黄溪
到寿山自然是不能不到寿山溪 , 它是孕育田黄石的温床 。 田黄石被称为“石王”、“石帝”、“天下第一石” , 据统计 , 清代帝王用的印玺中有三分之一是用田黄石刻成的 , 如乾隆皇帝的“三链章”等等 。
寿山溪是一条美丽的小溪 , 源于高山的北麓 , 经寿山村 , 然后东流到连江潘度溪汇敖江入海 。 其中从高山北麓的坑头到寿山村里的结门潭一段约8公里的溪流以及溪流两岸的田地里 , 产有田黄石 , 因此被称为“田黄溪” 。 “田黄溪”分上坂、中坂、下坂和碓下坂 。 上坂所产田黄石色淡而质灵;中坂(至铁头岭)所产田黄石色浓质嫩 , 品质最佳;下坂(坑头、贝叠两溪会合处之下游)所产田黄石色如桐油 , 质地凝腻;碓下坂(靠近碓下)田中偶有田石 , 质多硬而粗 , 色黔暗 。
古代寿山石研究专家说 , 田黄石无根而璞、无脉可寻 。 也就是说 , 田黄石没有固定的矿体 , 而是游离母矿单独存在的掘性独石 。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田黄石的母矿就在于坑头上面的高山石矿 。 高山是寿山村的主轴山 , 产有30多个品种石 , 质量高 , 藏量大 , 开采早 , 其中有“掘性高山石” , 肌理有萝卜纹 , 极似田黄石 。 “掘性高山石” , 其实就是“田黄石” , 不过还没有“田黄石”那样炉火纯青罢了!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