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海丝往事 千年瑰宝】石湖码头:联通世界的千年古码头( 二 )


唐王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泉南一带抓住对外通商的契机,在各港口展开海上贸易,并逐渐活跃,繁荣昌盛。泉州也一举跃升为与广州、宁波、扬州齐名的全国对外贸易四大港口之一。此时,海商林氏的接班人林銮,也不失时机地扩大海上贸易。唐开元八年(720年),林銮就拥有大船数十艘,航行于东南亚一带,销售丝绸、陶瓷等,买回楠木、象牙、茴香、犀角、樟脑等,因经营有方,利润丰厚。
李国宏介绍说,为了满足快速发展的航运需求,林銮投入巨资在泉州湾、围头湾沿海各地创建多处航运码头、造船厂、航标塔。随着船体吨位的提高,需要更深更宽的航道和码头,同时,为了货物就近集散,唐代开元八年(720年),林銮选择在石湖建造码头。
因此,他所建的渡口码头,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世人称林銮渡。
2. 古时外国商船入泉州港第一站
林銮尝试从泉州直航渤泥(加里曼丹岛北部文莱一带),历经艰辛后,终于如愿以偿。由于加里曼丹岛出产的香料是当时泉州最主要的进口物资,航线的开通让他可以直接到香料产地采购,获得很大的利润,也带动了周边沿海地区航运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到了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由于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又加以扩建,林銮渡成为宋元时期泉州港水陆转运的重要码头。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兴盛和万寿塔、六胜塔两座航标塔的相继兴建,石湖码头的航运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根据宋代海外贸易管理条例规定,林銮渡是满载香料和珍宝的外国商船进入泉州港的第一个停靠站。根据规定,外国商船进入泉州港之后,要先停靠石湖码头附近海域,由石湖巡检寨和惠安小兜(崇武)巡检寨派员登船核检封仓;然后由差吏随船顺着晋江,护送至“都务亭”;泉州市舶司(海关)官员根据规定,检验货物和人员,按照税则征税。完成流程之后,卸载货物,进入市场交易。
石湖巡检寨设立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是朝廷为了保障泉州湾出海口航道的畅通和航运的安全而设置的,编制125人。南宋嘉定年间(1217—1219年),真德秀担任泉州太守期间,重修寨城,建造营房50间,增加编制至225人。为了加强海上巡逻力量,又调拨水军100人,兵员编制合计325人。设在石湖的巡检寨不仅是海防据点,同时承担外贸商船的监管职能。
林銮兴建码头后,从事航运与海外贸易便成为石湖村民最重要的生产形态和经济来源。李国宏介绍说,林銮古渡曾经有繁荣的市场,并逐渐形成“渡尾街”。据说,每次蕃舶归来,商贾云集于此,商埠、酒家、客栈、钱庄、布行、陶瓷行、杂货行,车水马龙,石湖形成“导蛮舟之津”的商贸埠头。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