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凤凰台、赤壁、铜雀台……它们为何悉数覆灭,却又永远存在( 六 )


17世纪石涛去到南京雨花台时 , 那里已经是一座大土丘 。 据传说 , 雨花台从公元3世纪就是一个流行景点 , 507年高僧韫光在此搭台说法 , 花从天降 , 因此得名 。 在《江南八景》册页之“雨花台”中 , 石涛描绘自己站在一个硕大的锥形土丘之上 , 遥望远方 。 册页上题画诗后写:“雨花台 , 予居家秦淮时 , 每夕阳人散 , 多登此台 , 吟罢时复写之 。 ”巫鸿认为 , 这幅画显示的他所登的“台”是一处不再具有人造建筑痕迹的秃丘 , 而正是它的贫瘠和荒芜——“空“和“无”引发了石涛的怀古之思 。
凤凰|凤凰台、赤壁、铜雀台……它们为何悉数覆灭,却又永远存在
文章图片

《江南八景》册页之“雨花台”
“朱雀桥边野草花 , 乌衣巷口夕阳斜 。 旧时王谢堂前燕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刘禹锡的诗恰当地描述了折叠了无数个时空的南京的历史气质 , 值得一提 , 去年出版的一本学者陈章灿写作的《旧时燕:文学之都的传奇》深刻地从有关金陵的典故中剖析了文学之都南京的魅力 。
凤凰|凤凰台、赤壁、铜雀台……它们为何悉数覆灭,却又永远存在
文章图片

宇文所安在《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全书都在回应着“无”的问题 , 宇文所安对此简直忧心忡忡 , 他说:
从土台上或许还看得出宫殿废墟的大体模样 , 在布满龟纹的石块上或许还勉强能辨认出上面的碑文 。 时间湮没了许多东西 , 磨蚀掉细节 , 改变了事物的面貌 。 除了那些知道该如何去找寻它们的人之外 , 对其他人来说 , “以前的东西”变得看不见了 。 正是那种按照某种一定方式来看待世界的意向 , 承担着我们同过去的联系的全部分量 。
这句结论很悲伤 , 联想到《寻梦环游记》中对于死亡的判定:“当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 , 把你忘记 , 那么你也就彻底从这个世界消失了 。 ”当最后一个知道怎么去揭开空无或者空无的象征物——比如石碑、比如坍塌的高台——背后暗含的历史时 , 这处古迹和发生于此的人事代谢就将永远消失 。
虽然今天我们总是鼓励要多样化解读、要有个性化诠释 , 但有时 , 我们必须遵从某种固定的方式来为历史解谜 , 巫鸿在《1644:残碑何在》中讲述了以下的一个例子:
凤凰|凤凰台、赤壁、铜雀台……它们为何悉数覆灭,却又永远存在
文章图片

吴历《云白山青》局部
展开这幅青绿山水画卷 , 茂盛的花木掩映着一个敞开的山洞 , 我们马上想到 , 这是一幅化用“桃花源记”立意的构图 , 但是我们目光随着画卷向左边移动 , 看到的不是阡陌纵横的乡村 , 而仅仅是一方石碑 , 没有观看者、没有文字 , 石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空洞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