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凤凰台、赤壁、铜雀台……它们为何悉数覆灭,却又永远存在( 二 )


但是 , 参照别的史料 , 尤其对比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和崔颢的《黄鹤楼》 , 李白两首诗开头的“凤凰台上凤凰游 , 凤去台空江自流”“鹦鹉来过吴江水 , 江上洲传鹦鹉名”与崔颢珠玉在前的“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芳草萋萋鹦鹉洲”等诗句 , 会发现无论是明显的重叠复沓的结构 , 还是意象的选择、今与昔、见与不见的时空关系的立意 , 收束处“浮云蔽日”“日暮乡关”的延宕的情感空间 , 都表明着后者是在有意同前者以诗歌进行着角力 。
凤凰|凤凰台、赤壁、铜雀台……它们为何悉数覆灭,却又永远存在
文章图片

清代重修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
让读者不能接受的情况也就出现了——我们写作文时都被老师提示:如果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感受、甚至没去到现场就自己在家编造 , 写出来的文章肯定不够生动 。 李白这首看上去意象生动、很像是一部即景之作 , 且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 , 长安不见使人愁”又那么旷远寥落、情思万千的作品竟然有可能是其竞争和戏仿之作 , 这未免有些不够真诚、不够具有独创性 。
中国的诗歌评价传统中 , 站在中国诗歌源头的《诗大序》已经将诗歌定性为“志之所之”“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强调诗歌是一种情感冲动 , 而不该是一种修辞、一种矫情之作 , 尤其是天赋仙姿的李白 , 他本该“斗酒诗百篇” , 而不该像贾岛一样推敲苦吟 。 其次 , 《登金陵凤凰台》被认为是即景诗 , “就即景诗而言 , 最值得注意的是即景题咏的假定和在场写作的预期 , 因为这些假定和预期暗含了重要的价值判断:唯有亲临现场 , 触景生情 , 当即写作 , 才能确保登览题诗作为即兴创作的真诚性与未经媒介的直接性 。 ”如商伟谈及的 。
我们“假定在场”的预期显然是落空了 , 古典诗词中许多案例证明着:古典诗歌所呈现的世界很大程度是虚构性的、是不在场的 , 是作者的虚拟和想象 , 甚至如上文所说是诗人遣词造句 , 在文本上反复推敲的同题竞争之作 。
这一行为是否正义 , 则需要看到中国诗歌除了价值评价(比如其是否真诚、是否言为心声、是否情感充实真切等)以外的另一层面——实践层面 。
以唐代的历史背景来观察 , 商伟认为:“唐朝 , 南北统一造就了新的名胜版图 , 历史胜迹被重新确认 , 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地标建筑 , 如滕王阁、岳阳楼、镇江的万岁楼、长安的慈恩寺、岳麓山道林寺、巫山神女祠 , 以及重建的黄鹤楼和济南的历下亭等等 , 每一处名胜 , 都产生了一个诗歌题写的系列 , 每一个系列都有一篇奠基式的作品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