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乡愁、浪漫和异常,撩拨我去奔赴一场“浪游”( 二 )


尼佬在印度看到了最美丽的烟花 , 是在泰米尔纳德邦吹着南风的公路上;在四神庙地区 , 严重的山洪暴发 , 让他经历了此生几乎最长的一次徒步:整整13个小时 。 走到天黑 , 仍有两小时路程 , 尼佬打开Kindle最强的阅读光 , “用这可以照亮5米的现代产品 , 走完了朝圣者的归路” 。
旅行既是新鲜刺激的礼物 , 也可以是平凡的温度 。
在《浪游记》中 , 韩松落写 , 人们爱旅行 , 是因为旅行是感官盛宴 , 旅行的饱和度是很高的 。 “但事实上 , 方圆三公里内的一切 , 都是滋养 , 都在激活我们和世界的联系 。 感官开放的契机 , 都隐藏在日常生活里” 。
3公里的范围 , 就藏着诸多宝藏 。 这是韩松落在书中提供的另一张旅行“地图” 。
他分享了颇有趣味的“三重地图”概念:了解和打卡一些经典地标 , 确认食宿地点 , 这是旅行的第一张基本地图;住久一点 , 就会嗅到更多烟火生活气息 , 拥有第二重地图 。 而对于生长于斯的本地人 , 一座城市与你的感情羁绊太深 , 因而你会得到第三重“最沉的地图” , 且这是最不会被“挪来挪去的流离”弄丢的地图 。
如若你在意缓慢而深沉的滋养 , 旅行的“信息浓度”似乎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 即使行走范围有限 , 你也会在寻常的感知里收获感动 。
我们与有些旅途的结缘 , 并非出于休闲娱乐的目的 。 总有一些他乡的风景 , 是你在出差工作中意外“解锁”偶遇的 。
王恺在《浪游记》里就分享了此前出差采访的经历 。 工作模式的“路过” , 匆匆忙忙 , 皆为无心凝视的“背景” 。 只是 , 这样的背景也会为一些记忆留下深刻的底色 。 比如在一次沉重的采访中 , 离开之际 , 他看到“大月亮照得大青山影影绰绰 , 分外地威严” , 而在夜色里狂奔的车小如虫蚁 。
这样的旅途 , 山山水水显得“淡漠” , 我们则更专注于审视一些陌生人在世间存在的状态 , 解构“生活”“生存”这些词汇的深意 。
而在创作旅行文字时 , 王恺的视角适合对人文感痴迷的读者 , 即使写到百媚千红的都市 , 他的文字也透着一份专属于思考者的冷峻与疏离 。
在王恺看来 , 旅行是与日常生活的背离 , 他倾向于随心所欲或者无目的的出游 , 走到哪里写到哪里 , 更像一种古老的文学模式 。 而不同的作者聚在一起 , 可以共同书写“乡愁”“浪漫”还有“异常” 。
无论是现代还是古老 , 无论在“生活需求”中占据多少比例 , 旅行亦是我们人格某个侧面的投射:旅行可能不会成为直接左右你生活现状的绝对因素 , 但也总会在一些灵魂需要大口自在呼吸的时刻冒出来 , 撩拨你 , 提醒你这件事存在的必要性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