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尔黑德|摇滚迷心中“不可抵达的伤心之城”

穆尔黑德|摇滚迷心中“不可抵达的伤心之城”
文章图片

穆尔黑德|摇滚迷心中“不可抵达的伤心之城”
文章图片

飞机坠落之地,空旷的原野上 , 伫立着霍利标志性的黑框眼镜雕塑
五溪蛮
万木吐翠 , 风不寒面 , 于是下午兴致勃勃地跑到了穆尔黑德去吃饭 。 那家餐厅的菜单里有正宗的韩式炒饭和煎饺 , 数次访食 , 每每抚慰我这东方人的胃口 , 一解味蕾上的乡愁 , 让人心心念念 , 牵肠挂肚 , 似乎穆尔黑德掌握着某种隐秘情感的密码连环 。
穆尔黑德是明尼苏达州西部的小城 , 常住人口好像也不过五万多人 。 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在此设有校区 , 另外还有一家文理学院 。 除此之外 , 这座北方小城终年沉寂 , 一如逍遥遁世的隐者 。 但是 , 对于全世界很多热爱摇滚乐的乐迷来说 , 穆尔黑德却是摇滚史上著名的城市 , 或者更准确地说 , 是不可抵达的伤心之城 。
1936年初秋 , 美国南方的得州 , 拉伯克市一个热爱音乐的家庭里诞生了一名男婴 , 他被父亲取名为查尔斯·哈丁·霍利 。 霍利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 , 都是律吕好手 , 擅长歌唱和乐器 。 霍利从小耳濡目染 , 也无比痴迷音乐 。 二战时期 , 两个哥哥都去服了兵役 , 回家时给霍利带回来一把吉他 。 童年霍利跟着二哥学习吉他 , 从此踏上音乐道路 。
后来的故事证明 , 这位音乐天才如玉在璞中 , 迟早都会大放异彩 。 初中时代 , 霍利就已经开始在市里各平台做现场演出 。 16岁时 , 他找了同学成立组合 , 开始在电台表演 。 他一边演出一边创作 , 音乐风格深受美国乡村音乐、节奏蓝调以及福音音乐的影响 。 1955年 , 18岁的霍利刚从高中毕业 , 经历了人生中一次重大的抉择:当时美国最著名的摇滚巨星猫王来到拉伯克演出 , 他被邀请连续三场为猫王做开场的暖场嘉宾 。 就在那时候 , 他坚定了毕生以音乐作为志业的信念 。
从19岁开始 , 霍利与专业的唱片公司开始合作 , 发行单曲 , 灌制唱片 , 不断摸索创新自己的音乐风格 。 他小时候曾经有个绰号叫作Buddy(哥们儿) , 于是他索性以Buddy Holly(巴迪·霍利)的名字出道 。 这个看似随意的名字 , 已经让那时候身边的人们隐隐约约感觉 , 必将写进美国音乐的历史 。
1956年 , 对自己唱片不甚满意的霍利 , 带着自己的乐队几人找到了新墨西哥州的音乐制作人Norman Petty , 霍利自己担任主吉他手 , 演唱了自己创作的歌曲《That'll Be the Day》 。 霍利的演唱极具特色 , 间断发声 , 真假声转换自如 , 再加上和弦锦上添花 。 在Petty的推动下 , 歌曲取得了巨大成功 , 很快在美国“最畅销歌曲榜”上独占鳌头 , 在英国单曲榜上连续三周稳居第一 。 而此时 , 霍利与原来的唱片公司还没有解约 , 于是制作人建议干脆不用霍利的名字署名 , 而是为整个乐队取个名字 。 势不可挡 , “蟋蟀乐队”(The Crickets)就这样诞生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