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京华物语丨天坛的建筑数字有哪些玄机?( 三 )


“圜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明朝嘉靖九年(1530) 。 当时嘉靖皇帝组织满朝文武进行了一次大讨论 , 主题就是天地应该合祀还是分祀 。 据《日下旧闻》引《明嘉靖祀典》记载 , 当时参与讨论的人员约六百人 , 上至公侯伯子这些世爵贵胄 , 下至吏目、学录这些从九品甚或“不入流”的小官 , 纷纷发表见解 。 在充分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 , 嘉靖皇帝最终决定分别祭祀天、满汉双文的“皇天上帝”牌位地、日、月 , 在北郊营建地坛 , 在东、西郊分建日、月坛 。 原先的天地坛也就变成了天坛 , 嘉靖皇帝在原本的大祀殿以南建设圜丘 , 把祭天的仪式从室内转移到了露天的平台上 。 此后又在大祀殿的原址上建造了圆形三重檐的“大享殿” , 也就是祈年殿的前身 。 至于“祈年殿”的名字 , 则是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重新命名的 。 麟庆在《天坛采药》中所谈到的圜丘“形圆象天 , 南向 , 三成” , 祈年殿“在坛上 , 制俱圆 。 坛南向 , 三成” , 也都是乾隆时期以后的样子 。
经历|京华物语丨天坛的建筑数字有哪些玄机?
文章图片

北望圜丘坛、皇穹宇及祈年殿(《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美文——诵古通今》内页插图)
我们今天去天坛公园参观 , 就会发现主线上有两组建筑群:南面是圜丘和皇穹宇 , 北面是祈谷坛、祈年殿和皇乾殿 。 这两组建筑都是用来祭天的 , 但祭祀的时间却不同:圜丘的祭天仪式在冬至日举行 , 如果遇到久旱无雨 , 皇帝还要到圜丘行“大雩”礼 , 向上天祈雨;祈年殿的祈谷仪式则在正月的第一个或第二个辛日举行 。 这两个时间都正值北京的严冬 , 尤其冬至日的祭天典礼 , 全部的祭祀流程从“日出前七刻”就要开始 , 意味着在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一天中天亮前最冷的时候 , 皇帝要亲自率领百官到露天的圜丘台上多次三拜九叩 , 向上天表示自己的诚意 。 祭天仪式如此辛苦 , 明朝的名臣张居正就曾在《进郊礼图考疏》中说“郊坛高旷 , 霜露凝寒 , 登降周旋 , 礼文繁缛” , 所以很多皇帝都只是“遣官代祭” 。 乾隆皇帝就经常炫耀自己“每临大祀 , 必恭必亲” , 是前代皇帝很少能做到的 。
圜丘和祈年殿祭祀的神明 , 都是“昊天上帝”(一作“皇天上帝”) 。 这个“上帝”与任何宗教都没有关系 , 而是中国人自古崇拜的“上天” , 体现的是中国古人对自然与社会规律的尊崇 。 早在《尚书·舜典》里就出现了“肆类于上帝”的说法 , 意思是舜继位后先向上天祈祷 , 这种“敬天”的理念又在后世儒家的推崇下不断被强化 , 用来约束世袭制下统治者的权力 。 张居正就曾规劝万历皇帝说:“兹当行礼之期 , 凡起居饮膳念虑动止之间 , 尤宜倍加谨慎 , 务期积诚致洁 , 真如上帝之降临可也 。 ”(《进郊礼图考疏》)说明祭天这样的活动 , 其实是对统治者所行所思的警戒和约束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