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一周城市生活 | “河流脉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独龙江/伊洛瓦底江、怒江/ 萨尔温江、澜沧江 /湄公河、元江/ 红河 , 四条河流 , 起源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边缘 , 一路向南 , 流经高原、山地、平原、谷地、三角洲 , 穿越多重的边缘-中心地理关系 , 最终汇入印度洋与太平洋 。 季节性的洪涝是周国生态系统的肺 , 河的呼吸韵律向两岸提供了养分和生存条件 。
在高山-峡谷-平原-河道之间 , 分布着东南亚大陆上多个正式和非正式的民族国家边界 , 同时与诸多以种族、性别、经济、宗教等因素作为划分标准的社会边界或意义边界层层交叠 。 在这些边界之间 , 多样的流动方式、身份认同、历史背景、社会结构互相影响、延异 , 形成充满活力的文化互嵌过程 , 并与世界上其它区域紧密关联 。
近期 , 广东时代美术馆“河流脉搏”项目汇聚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作和研究者 , 呈现他们各自对河流沿岸的观察和省思 。 他们之中不乏对人、商品、劳动力、动物、语言、认同等流动的亲身实践者 , 也不乏对这些流动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场域的长期关注者 。 本期回顾 , 我们摘录了策展人格布对于这一区域的观察和思考 。
本期主持:刘懿琛
河流脉搏——在碎片之间游移
“我老家住在曼德勒山脚下 , 每天早上有很多华人去跑步 , 于是我们在那里经营早点 , 卖鸡蛋煎面包、奶茶、咖啡、鱼米线、饵丝…”写文章的时候 , 我正在中缅边境旅行 。 一位在云南以合法或非法的方式工作多年的缅族女士用一半云南方言一半缅语对我这样说道 。 本地社群以信仰基督教为主 , 没有佛寺 , 她在修车厂宿舍里布置了一个佛堂 , 供奉缅甸的金色佛像、汉地的观音 。
她的叙述令我着迷 , 不仅因为她的人生轨迹所抵达的边境议题 , 也因为每个词汇似乎分别通往历史、种族、文化或信仰的大门:鸡蛋煎面包、奶茶、咖啡 , 某种殖民历史或南亚经验的本土化痕迹;鱼米线 , 超越阶级的缅甸国民小吃;饵丝 , 在缅语中直接借用了其掸语名称;以及她融合两种风格的佛堂 。
板块|一周城市生活 | “河流脉搏”
文章图片

無名营造社 , “地扪禾仓移筑事件” , 2022 。 此次移筑的禾仓原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北部的地扪村 。 这是無名营造社的第二次禾仓移筑尝试 。 这一次 , 他们通过协商置换的方式获得了村民的禾仓 , 他们之后会为他设计一个新禾仓 。 这个仍在使用中的禾仓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 , 在 6 月千里迢迢来到广州的美术馆展厅 , 由同样来自地扪村的师傅完成搭建和部分布展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