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清一色的都是水乡 , 水文化的特征在这里有着最典型的呈现 。 这些小河虽然不够宽阔 , 却通往太湖、运河、长江 , 是小镇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 , 也是文明接纳与传播的路径 。 那些从古流到今的一条条小河 , 是古镇人生活的清泉 , 也是滋养文明的泉流 。
江南的古镇一定是处在水系的最佳位置上 , 不是被水环绕 , 就是小河穿城 。 而镇内小河一定连通着外面的大河 , 河与河交合相汇 , 又必定沟通着更庞大水系 , 可以绕太湖 , 入运河 , 或溯长江 。 水为路 , 船为车 , 在交通不便的从前 , 小镇人最早拥有了自己的“公路”和“汽车” 。 船 , 是水乡人的翅膀 , 也是古镇一道流动的风景 。 河与船的作用之巨 , 还在于经济和文化的意义 。
江南古镇大多形成于明清时期 。 最早时 , 这里应该是一些因为市场贸易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市” , 主要具有经济意义 。 后来人口越聚越多 , 规模日渐扩大 , 便形成了“镇” 。 因此 , “镇”也是最早城镇化的表征 , 而宜居的江南之地是古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 。 至明末时 , 周庄、南浔、同里、荡口等古镇 , 居民都在万人以上 , 荡口的住户更是高达5000多户 , 可谓人烟密集 , 商贸繁荣 。
交通是一座城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 古镇的繁荣也从来离不开河与船 。 在地面交通欠发达的时代 , 河就是路 , 船可当车 , 水上交通遂成为陆上交通最重要的补充 。 介于城乡之间的城镇 , 是当年物资交流的中转与集散之地 , 也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经济中心 , 乡村农民的采购往往是在较近的镇里完成 , 因此水路交通的便利至关重要 。 镇民多以商工为业 , 街巷商铺鳞次栉比 , 商品云集 , 贸易兴隆 , 所以“前店后家”的建筑模式成为小镇上最普遍的居家与从业方式 。
商品意识就这样在小镇上开始萌芽 , 经济贸易活动也为小镇居民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 河道纵横、桑榆遍地的江南 , 自古为蚕丝重要产地 , 蚕桑生产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 , 作为副业的蚕丝生产也已有千年之久 。 早在宋代 , 南浔镇便“耕桑之富 , 甲于浙右” , 因为近在咫尺的辑里所产的桑蚕丝白亮柔韧、质地优秀而名甲天下 , 故坊间有“蚕桑之利 , 莫盛于湖 , 湖丝为南浔七里为佳”的说法 。 “辑里”是村名 , 原名叫“七里” , 因为从这里到南浔镇正好是“七里”的距离 , 后改名“辑里” 。 辑里水柔而丝韧 , 普通的蚕丝只能吊起一个铜钱 , 而辑里丝却能承受十个铜钱的重量 , 后来皇帝龙袍的织造全部采用辑里丝作为原料 。
南浔镇因此成为了生丝、丝绸的贸易中心 , 庞大的水网为南浔织就了一张四通八达的交通图 。 19世纪上海开埠后 , 随着生丝出口量的剧增 , 南浔镇迅速成为了江南最大的丝市 , 呈现出“熙熙而来攘攘往 , 一日贸易数万金”(《南浔丝市行》)的繁荣景象 。 被灵活机智开放的水文化所养育的南浔人 , 性情敏察而善为 , 不仅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 还凭借着市场培育的灵活机智与精明务实走向了大上海这个更广阔的天地 。 南浔古镇上 , 有所谓的“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之说 , 这些“象”“牛”“狗”所指的 , 都是镇里因商致富的豪门大户 , 遍及海内外的蚕丝生意 , 让他们获利不菲而成为当地巨富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太行山|千年烟雨千年心|作者:霖江南
- 美食|上海中环内的700岁古镇,位于城市副中心,却难得清静低调
- 古镇|这个热度仅次于周庄的古镇,周末怎么玩?
- 古镇|一定要去这8个滨海城市旅行,景美,人少,消费低!
- |不让浮华遮双眼|作者:霖江南
- 江苏省|河南有一个人造古镇,耗资2.6亿建成,可开业之后却冷冷清清
- 苏州|江南风味的苏州小城,吸引人游览,一起去看看吧。
- 农文旅|谋划“长三角亲子乐园”:浙江南浔开启农文旅新纪元
- 云南|“诗画江南,活力浙江”:临海传递千年府城的品质生活
- 民族|最值得去的6个古镇,谁是你心中的TOP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