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为前提 “美好”共分享——来自贵州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旅游发展调查|新华全媒+| 瑶山

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孕育了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等世界自然遗产。
来自2021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贵州省累计接待游客3.2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12.7亿元。以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为标志,贵州山地旅游蓬勃发展。

保护优先
云台山位于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目前每年的旅游人数在10万人次左右。
旅游发展不算快,主要原因在地形:遗产地位于盆地底部,游玩交通不便。从入口步行到核心区,至少需要2个小时。“不安装索道,旅游很难发展;但装索道,可能对遗产地生态造成影响。”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和风景区管理局副局长王云说,发展旅游必须以保护为前提。
生态保护理念体现在无数细节中。步入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随处可见各类保护标语、林长公示牌等,广播滚动播放动植物保护和森林防火须知。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曾经,人们砍树、卖树为生。申遗成功后,禁止乱砍滥伐。“开始时,村民不理解,后来旅游发展起来了,再没人想砍树。”当地村民姚玉妮说。
处理好发展旅游和保护生态的关系,必须坚决整治生态领域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上的大瀑布景区受到游客热捧。相关企业曾在景区内建设了6个帐篷酒店。“每晚价格800元到3000元不等,原来每年都能带来数百万元的收入,但现在全部拆了。”该景区的负责人说。
“不管经济效益多大,凡是破坏遗产地生态的违法建筑,必须坚决严肃处理,该拆除就拆除。”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副局长罗俊杰说。
保护为前提 “美好”共分享——来自贵州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旅游发展调查|新华全媒+| 瑶山
文章插图

游客在贵州省赤水大瀑布景区观光(2020年10月7日摄)。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文斌 摄
文化塑魂
9月23日,秋分时节,荔波县瑶山人载歌载舞,迎接中国农民丰收节。入夜时分,在瑶山古寨的演艺场中心,游客们生起篝火,翩翩起舞。表演队伍里,村民王小业、何小妹夫妻俩穿着瑶族传统服饰,欢快地跳着传统舞蹈。
在荔波,游客数量从每年几万人,逐步增长到数百万人。瑶山文化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王小业的父母也在瑶山古寨上班,他们一家人的工作是把瑶族真实生活、文化活动场景还原,呈现给游客。
“古寨景区打造后,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大家更愿意穿民族服饰了。”王小业说,过去一段时间,年轻人争着外出打工,传统服饰因为穿着烦琐,几乎被丢掉。跟服饰一起“活过来”的,还有猴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给旅游增添了新韵味,让旅游过程更具内涵。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