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牧牛山泛记( 二 )


站在牧牛山北侧的独照亭,可见山下有一座学校,朗朗书声和着清爽的山风传来。多诵读经典,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亲近自然,理性思考,会逐渐去掉身上的牛气、躁气,多出静气、顺乎自然之气。
稍感遗憾的,时下整个社会的阅读并未形成响彻城乡的宏大和声。反之,夹在喧嚣的市声中,读书声有点儿羸弱,势单力薄,气力不足。
数千年的农耕时代,牛是功臣。耕种、拉车,样样离不开牛。时常想起田野上老牛低头发力、“哼哧、哼哧”喘息的样子。
孔子五十五岁那一年离开鲁国,带着弟子乘坐牛车开始周游列国。我们在仰望车上先哲圣贤的同时,不妨向老牛送上感激的目光。路途遥远,牛车承载的那些精神巨匠的思想分量,已经远远超过他们的体重。长达十四年的行走,老牛功不可没。当年孔子从鲁国到达齐国境地时,是否在牧牛山下歇过脚,今已无从考证。回首那个遥远、浩荡的车队,今人应该感到庆幸,幸亏那时交通工具落后,慢悠悠的牛车,使一代圣贤有足够的时间你一言我一语地吐露金句妙语,以至于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可看到先哲身后那清晰的思想辙印,并顺着辙印一路捡拾圣贤遗留的思想和智慧的种子。
清晰的辙印发人深思:时下科技飞速进步,商品经济发达,当年诸子百家创造的思想巅峰,后人仰望中一路追赶,却始终无法超越。
牛的负重前行精神影响到人,生活中常见“老黄牛”,不图名利,躬耕职场,埋头实干,赢得众口赞誉。
春天里|牧牛山泛记】雨后的清晨,站在牧牛山上,眼前浮现出那幅诗意的画面:春色里,烟雨纷纷,牧童骑在牛背上,手持长笛,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