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奉“米”为神,探秘黔南不足千人的水族村庄( 三 )


这样的新米采摘后 , 要当天加工出来 , 这样才能保证第二天参加新米节的客人吃到新米 。

明天就是新米节了 , 常大哥与妻子需要抓紧时间制作 。
将稻穗直接放入锅中煮 , 这已经是烹煮米饭经验之外的方法了 。
而这仅是制作炕糯的第一步 , 待谷粒微裂 , 还要取出晾干 , 再进行下一步的制作 。


将晾干的稻穗 , 平铺在锥形的垫板上 , 这样的设计确保柴火烧不到炕箩 , 还能起到受热均匀的作用 。 微火烘干的过程 , 需要花上三个小时时间 。


等待的时间 , 常大嫂要用稻杆编织“羹嘎” , 这是盛放新米的器皿 , 只有过新米节的时候 , 水族人家才会编织使用 。


烘干的稻穗 , 接下来迎接它的就是脱壳 。
在经过三个小时的等待后 , 谷粒已被烘干 , 常大嫂将稻谷取出 , 用木槌敲打稻杆至谷粒脱落 。

到了舂米环节 , 这是最原始的谷物脱壳方式 。
只见常大哥一只脚有节奏的踩着木槌 , 上下间 , 便将米粒与稻壳分离 , 取其精华而食 , 这是古人长久劳作经验的积累 , 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
待到簸尽糠壳 , 得到的新米 , 色泽金黄 , 这是水族新米节的必备佳品 。



水功村的早晨 , 在新米节的忙碌中醒来 。
整个村子都弥漫着稻谷清香 , 人们忙着杀猪宰牛 , 迎接节日的到来 。
农耕民族共同劳作的经验 , 也在节日中被唤醒 , 大家不分你我 , 为摆长桌宴席准备着 。



常大哥家的炕糯也开始下锅 , 糯食因其耐饿 , 长置不馊的特点 , 一直为水家人所钟爱 。
煮完的新米放入甑子 , 等待远方的亲朋来品尝 。



客人陆续到来 , 热情的常大哥开始烹制韭菜包鱼 , 这道宴席上的主菜 , 他每年都要亲手制作 。
据传 , 水家人用九种草药和鱼制作成能治各种疾病的药方已失传 , 用韭菜代替九种草药 , 制成佳肴“韭菜包鱼”来待客 , 一直相传至今 。
韭菜代表长长久久 , 鲜鱼代表年年有余 , 这也是水功村人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渴望 。


寨子的长老们尝过新米后 , 长桌宴才算正式开始 。
在这张长达几十米的长桌上 , 汇集了炕糯、韭菜包鱼等水功村独具特色的水族食物 。
人们依次排开 , 举杯畅饮 , 享受着属于他们一年辛苦劳作换来的美食 。


春种一粒 , 秋收万颗 。
古老而常新的老祖经验 , 在新米节中薪火相传 。
朴实无华的稻米 , 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 这是属于水族人民财富 , 也是他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传承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