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3000字的旅游论文

近几年,许多大城市外围形成了以近城乡镇景观为主的环城游憩带,这是经济发展、都市人休闲选择的结果 。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有效满足了城镇居民的休闲需求,但环城旅游的开展也带来一些负相关作用,超过环境承载力的旅游者、超过文化承载力的都市文化等的涌入导致环城游憩带社区环境、社区文化变更,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文化保护的矛盾凸显 。
济南市是山东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 。自上世纪末,在济南市周边已逐步形成一个环城游憩带 。济南市环城游憩带也存在着发展经济与环境和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导致环城区域经济社会非协调发展 。高级化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促进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共进,能够规避由发展旅游而附生的问题,实现环城游憩带可持续发展 。
一、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
对环城游憩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 。在中国知网,自1980年至今,以“题名”、“环城游憩带”为词条的精确检索中,共有记录80条,其中硕士论文19篇,会议文章1篇,报纸报道2篇,年鉴1篇,期刊57篇 。以 “题名”、“环城旅游带”为词条的精确检索中,共有记录3条 。以“主题”、“环城游憩带”为词条的精确检索中,共有记录197条 。以“关键词”、“环城游憩带”为词条的模糊检索中,共有记录183条 。对环城游憩带的研究集中于三个层面,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探讨环城游憩带的概念、要素、形成机制等 。1993年,国家旅游局首次提出环城市休闲度假带,学者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城游憩带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沙润将其界定为城乡交错带 。学者吴必虎界定了环城游憩带的地理空间和功能 。学者魏小安从要素的角度界定了环城游憩带 。陈右启先生从结构功能的角度分析了环城旅游带内景观的特征 。还有一些学者则探讨了环城游憩带的形成机制(郭鲁芳,2008) 。二是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视角,探讨环城游憩带的开发、规划与管理 。如环城游憩带的空间配置、资源评价、环城游憩带与乡村旅游发展、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战略等 。三是针对一些大城市做的专项研究 。一些学者在为某些城市做环城游憩带做规划时,针对实践做的专门研究,这类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现实应用价值,并为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2.抽样调查
在实地调查与访谈的基础上,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时间为2009年8月到12月,共发放问卷305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80份 。本次问卷针对的群体为济南市18周岁以上的居民,主要调查城镇居民的旅游选择及对环城游憩带旅游业的评价等 。应用excel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 。
二、济南市环城游憩带的空间地理分布
济南市环城游憩带系环绕济南外围、依托于近城乡镇景观、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综合性旅游服务的区域,在该区域内,游憩设施密集,旅游业呈带状规模性发展 。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着济南市环城旅游带的空间地理位置及分布态势 。旅游资源丰度较好的南部山区和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以山岳、水文、气候和生物等自然景观为主,泰山余脉的诸多山体、水库以及野生动物等增强了这一区域的旅游吸引力,其旅游价值高,市场开发较为充分 。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依托黄河水体开展旅游活动 。西部发展缓慢,旅游资源相对匮乏,也使得济南市环城游憩带在此缺口 。从空间地理上来说,济南市环城游憩带具有如下特点:
1.环城游憩带的范围处于不断延伸的状态,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进一步外延的趋势 。
2.环城游憩带呈不规则形态分布 。环城旅游活动集中于南部山区和东部地区,北部地区薄弱,西部地区缺口 。
3.环城游憩带打破了行政界线的划分,形成以旅游吸引物为核心的区域组合,并涵盖了泰安、曲阜等地的旅游景区 。
三、济南市环城游憩带的发展现状
济南市环城游憩带经历了旅游资源的简单利用、综合利用、深入开发及创造资源四个发展阶段,现在,正逐步趋向于正规化、有序化发展 。但它产生、兴起的时间短,各项事业处于新兴发展时期,在市场销售、企业管理等方面均具有边缘性,同时,因其发展过程受各方因素的影响,变动因素多,也使其呈现变化和不确定性 。本调查通过对旅游者旅游选择、偏好以及旅游者对旅游业六大要素的感知状况调查,了解济南市环城游憩带的旅游市场(见表1),同时还参考了近几年济南市旅游业的总体规划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