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旅行社的产生( 二 )


实践性原则 。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 , 呈现地域特色 , 引导学生走出校园 , 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 。
安全性原则 。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 , 建立安全保障机制 ,  明确安全保障责任 , 落实安全保障措施 , 确保学生安全 。
公益性原则 。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任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 , 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 。
普惠性原则 。研学旅行应面向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全体学生 ,  保障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均等的参与机会 。
协同性原则 。研学旅行是系统工程 , 所涉及的部门、单位要加强协作 , 分工负责 , 创新体制机制 , 形成合力 , 资源共享 。
四、任务措施
1. 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统筹安排和业务指导 。各中小学要结合实际 , 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 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 。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科学安排研学旅行时间 , 原则上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 , 初中、高中的非毕业年级 。每学年安排一次 , 每次小学 2 至 3 天、初中 3 至 4 天、高中4 至 5 天 。研学旅行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 。
2. 科学设计研学旅行内容 。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 ,  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要以教育部门为主导 , 以研学为主线 , 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 , 科学制定研学课程实施方案 , 确立课程目标、研学内容、实施途径、组织管理、总结反思和系统评价等核心要素 。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 ,  有序开展红色教育类、人文类、体验类、地理类、历史类、科普类、拓展类、研究类等多种主题课程 , 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 , 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 。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与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景点、旅行社等联合开发课程化研学手册 , 科学设计相关课程及活动流程 。要将校园文化和研学旅行有机结合 , 践行学校文化精神 , 提升研学旅行实效 。要利用好黑龙江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丰富资源 , 依托我省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大湖泊、大湿地、大熔岩、大油田、大农场等自然资源及红色旅游资源 , 开展好研学旅行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探索开展中小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 , 组织中小学生到境外学习语言和其他短期课程、开展文艺演出和交流比赛、访问友好学校、参加夏(冬)令营等开拓学生视野、有益学生成长的活动 , 并严格参照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参加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管理的通知》及《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等相关规定执行 。
3. 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 。各地要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 , 
结合域情、校情、生情 , 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 , 遴选建设一批安全适宜的知识科普型、体验考察类、励志拓展类、自然观赏类等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 。省级教育部门将会同相关部门探索建立基地的准入条件、服务标准、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 , 命名一批省级研学旅行基地 。
对入选的基地实行定期评估验收 , 动态管理 。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要建设学生集体食宿和集体活动场所 , 也可以依托学校、军训基地等社会已有资源安排学生食宿 , 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及饮食住宿安全 。各市(地)、县(市、区)要借鉴省里的办法 , 每年遴选、公布当地的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推荐目录 。原则上各地各校研学旅行活动要在具有相关资质的研学旅行基地进行 。
要以基地为重要依托 , 积极推动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 , 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 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 。各基地要将研学旅行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省情教育的重要载体 , 突出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 , 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 , 有针对性地开发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活动项目 。每年各地要将研学旅行基地信息报省教育厅备案 , 并公示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