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场|港湾里的村落:山东滨海乡村休闲带的形成( 四 )


交通旅游化、公路景观化塑造了滨海乡村旅游的“第一印象”,升级乡村道路设施建设,畅通微循环,打通乡村旅游“最后一公里”,“快进慢游”乡村旅游交通体系为交通旅游场景化提供空间。已具规模的交通网络建设为胶东半岛的旅游合作提供铺垫,串联滨海五市的多条观光线路和“山海深呼吸·胶东健康游”胶东半岛七日游产品线路,先后打响了胶东区域旅游品牌。
六、“乡伴”:双向联动促进共同富裕山东沿海七市向海而生,是山东半岛经济共同体的参与者。然而,面对资源分布不均、发展水平参差的现状,七市布局“双向联动”合作模式,才能实现多维互补的发展愿景。从地理区位角度来看,以城区王牌项目辐射郊区旅游,实现城乡联动;以品牌景区、度假区带动乡村旅游,实现片区联动;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盘活古镇、古村带状发展,实现新旧联动。三种区位联动,是开启蓝色休闲与乡村旅游集群发展模式的“先行棋”。山东沿海七市旅游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滨海沿线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与内陆欠发达地区尝试片区联动,达成客源共建共享机制,相对应地开发资源互补型旅游主题线路,深化“上山下乡、入山出海”的文化旅游体验项目,是实现全海岸共荣、全资源共享的“格局棋”。大片区联动、小片区相依,以生态文明、乡风文明“双文明”建设规范乡村环境治理,实现生态环境与人文建设双联动;围绕黄河、运河、长城等国家文化公园,借力打造“交点”片区,实现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双联动,是乘势起航的“东风棋”。
海洋牧场|港湾里的村落:山东滨海乡村休闲带的形成】对于山东而言,海的故乡在乡村,与城市蓝色休闲彼此区别又互为补充。产业融合、业态创新,完备的滨海休闲产品体系撑起乡村旅游微度假模式的脊梁,日益完善的服务机制保障了休闲旅游张弛有度的体验感。蓝色休闲与乡村旅游本是相依而生的,乡村成为实现蓝色产业的广阔空间,旅游产业反哺乡村,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引擎。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