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麟|这里有14278块国宝石经,听听千年古刹护宝人的故事!( 二 )

吴梦麟|这里有14278块国宝石经,听听千年古刹护宝人的故事!
文章插图
赵进国初春的京郊还有些冷,山桃也没开放,一大早,赵进国就穿上迷彩服,拿着灭火工具上了石经山,开始一天的巡山护宝工作。这座拥有9个藏经洞的大山,他已经巡护了三十多年,“刚开始工作那会儿,我还是个年轻小伙儿,现在已经快退休喽。”跟着赵进国游览石经山,不用找导游,他的同事们都叫他“赵专家”。“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后改称‘云居寺’。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版经、佛祖舍利、唐辽塔群及众多文物古迹,其中尤以14278块石刻佛教大藏经著称于世。”说起云居寺的历史和文物,赵进国如数家珍。“当年的僧人们,为什么花这么大的心血刻经?”采访人员问。赵进国娓娓道来,佛教传入中国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两次灭佛,大量经书被毁。隋大业年间,高僧静琬发愿把佛经镌刻于石碑上、密封于白带山山洞里,免受自然与人为的破坏。此后,僧人们世代相承,历经隋、唐、辽、金、元、明、清七个朝代,绵延千载,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3500余万字,被誉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刻图书馆,“当时静琬大师存放石经的白带山,就是现在咱们所在的石经山。” 唐塔“迷弟”魏来他是最年轻的护宝人吴梦麟|这里有14278块国宝石经,听听千年古刹护宝人的故事!
文章插图
魏来在云居寺众多护宝人中,最年轻的是1989年出生的魏来。大学本科期间,他就师从陈悦新教授完成了《北京唐代石塔研究——以云居寺唐塔为中心》。2016年至2020年,魏来在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任实习研究员,在罗炤教授指导下继续进行佛教考古和房山石经文化相关研究工作。如今,他正在广西民族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论文也准备以云居寺文物为研究对象。魏来性格腼腆,但是一提到云居寺里的古塔,就像是打开了话匣子,是唐塔的“迷弟”。对于云居寺唐塔群的现状,魏来有些担忧:由于千年来的日晒雨淋等原因,云居寺唐塔群现已出现倾斜、风化、微生物侵蚀等病害,亟须修复。目前,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也正在编制有关方案,待文物部门批复后实施,“一定要把国宝平安长久地保存下去”他说。唐塔群中,始建于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的景云二年塔,是北京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塔。景云二年塔通高约3米,塔基周长约4米,已经出现了一定倾斜,在云居寺7座唐塔中,目前已有4座出现了倾斜病害。这群唐塔还要和微生物“作斗争”。以景云二年塔为例,几乎各个塔檐之间,都能见到一片一片的黑色斑驳,这是微生物侵蚀病害形成的痕迹。如果不进行处理,很可能对塔身石材造成严重破坏。魏来建议修复方案要遵循“可逆性”原则,且与周边环境协调。“每一座塔的病害程度不同,要有量身定制的修复方案。”他说,云居寺唐塔群就其历史、数量和形制而论,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地位。(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