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麟|这里有14278块国宝石经,听听千年古刹护宝人的故事!

7座唐代古塔、14278块国宝石经……从市区出发,向西南方向行进约七十公里,在房山的山坳里,有一座千年古刹——云居寺,寺中有“二宝”——古塔、石经。今年是“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周年。让我们走进云居寺,听听千年古刹护宝人的故事。 吴梦麟|这里有14278块国宝石经,听听千年古刹护宝人的故事!
文章插图
老当益壮吴梦麟住库房爬山路的女研究员吴梦麟|这里有14278块国宝石经,听听千年古刹护宝人的故事!
文章插图
吴梦麟“1962年,我们在云居寺做文物研究时,周围还很荒凉,条件也艰苦,晚上只能住在牲口棚旁边的小屋里搞研究。”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吴梦麟已经80多岁了,如今回忆起年轻时参与“护宝”的经历虽然条件艰苦,但云居寺中的珍贵文物仍让她魂牵梦绕。后来,吴梦麟和几位女研究员搬到了经版库里,“当时一起在库里住着的,还有一位退伍军人和他的妻子,他们也都是护宝人。大家经常一起上山做石经拓印工作。”那时的山路还未修葺,非常崎岖,因为身材矮小,腿上没劲儿,上山时吴梦麟经常是背着拓印工具,手脚并用地往上爬,“我没觉得苦,因为在我心里,云居寺的这些石经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季羡林先生也曾表示,云居寺的千年石经文化,其历史价值、书法价值和题刻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云居寺的石经是皇家版本,融汇了11位书法大家的书法风格。随着研究的深入,吴梦麟被古人的坚韧和智慧所打动。云居寺藏有石经14278块,是一代代僧人们,历经六朝篆刻而成,石经山上的藏经洞,古人用石门封闭,又用铁水灌注,门上开有通气孔,这样就可以在保证通风的情况下,让石经历经千年,免受风雨侵蚀。“别看我年纪大了,但说起云居寺,我可以一整夜不休息。”吴梦麟说,现在护宝人的任务,就是要保证把这些国宝平平安安地交给子孙后代。她建议,除了研究保护石经本体以外,还应该深入挖掘云居寺与周边磨碑寺、采石御道、采石遗址的关系,开展系统研究保护。 “死磕砖雕”罗炤学生时代就与古刹结缘吴梦麟|这里有14278块国宝石经,听听千年古刹护宝人的故事!
文章插图
罗炤罗炤是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物研究中心主任,1978年11月,当时还是学生的他第一次来到云居寺做文保课题研究。寺中珍藏的14278片石经版,刊刻时期自隋至明,前后足有一千多年,首尾相连足有25里长,被誉为“石刻长城”。初次遇见,年轻的罗炤就被这些珍贵的国宝所吸引,由此和云居寺结下不解之缘。40多年来,罗炤一直潜心于云居寺的文物研究工作。最近,他又有了新发现。罗炤通过研究须弥座上的砖雕图案,认定云居寺北塔的历史或许可追溯到唐代。此前,文物界一直认为该塔的建成年代应该在辽代。罗炤说,云居寺北塔的塔身,不论是形制还是高度,都有辽塔的鲜明风格。须弥座上的“乐舞”图案,造型生动,带有鲜明的唐代民族融合风格,因此须弥座的主体应当是唐代的,后期因为一些原因,唐塔损坏,辽代在此基础上,又建起了新的塔身。在云居寺北塔东北角,就有一座建于唐开元十年的石塔,第二层塔身上,有“飞象”、“飞鹿”、“飞狮”等浅浮雕图案。罗炤发现,与之相似的图案,也出现在了北塔须弥座的砖雕上,刻画的是“飞翔的羚羊”,“构图和表达方式,几乎是完全一样,都是动物在天上飞翔,很有特点。在河北发现的一处唐玄宗时期的石塔上也有类似的雕像。” 巡山护宝赵进国30年如一日守护石经山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