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扎根戈壁深处的“红柳”( 二 )


戈壁滩上的育人大课堂
从学生成为带队教师 。 忙成陀螺的周义朋 , 总能挤出时间带学生 。 在很多人看来 , 做科研出成果多 , 带学生那是捎带手 。
周义朋却喜欢来到“小年轻”中间 , 带着他们到工厂车间“出诊” , 免费为合作单位、企业指导解决技术难题 。 此外 , 他还经常组织团队的青年教师和学生 , 为当地村民和矿山的青年工程师开展科普培训与义务教学 , 哪怕是软件的基础运用 , 也要面对面指导 , 手把手教学 。
一开始 , 周义朋的同事不解:“这既不是科研项目的工作 , 也无法计算教学工作量 , 为什么要做呢?”
年复一年 , 看到了周义朋的坚持与执着 , 大家才明白 , 他是把课堂搬到了戈壁滩 。
为了保证科研进度 , 春节时学生会主动要求留下 。 2010年除夕夜 , 在万家团圆之时 , 当看到周义朋在冰天雪地的野外现场 , 为修复坍塌的设备而忙碌 , 学生们主动加入 , 与老师一同忙到天黑 , 最后才想起来矿山的人还在等他们一起去吃年夜饭 。
那一刻 , 周义朋欣慰地笑了 。
生活中 , 他更是将对学生的关爱融入日常的点点滴滴 。 2016年 , 研究生袁新到戈壁滩之初 , 每天偷偷在房间里吃泡面 。
周义朋发现没在食堂见过袁新 , 才了解到他患有痛风 , 不能吃油腻、辛辣的食物 , 于是果断给学生开小灶 。 有时忙完了手头的工作 , 他还会带着学生们打打羽毛球 , 去厂区的健身房锻炼 。
实在忙不过来 , 他就抽空给大家做一碗独家的“三酱”拌面:将黄豆酱、拌饭酱、牛肉辣椒酱3种配料精准配比 , 再淋洒在筋道爽滑的面条上 。 这时 , 学生们通常会一拥而上……
渐渐地 , 学生们在戈壁滩学会了做饭 。 师生们经常轮流展示厨艺 , 奇怪的是最终都是“周老师的风味” 。
一提起他 , 这帮年轻人脸上满是敬佩 。 “偶尔爸妈嘱咐的事情都会打点折扣 , 但周老师说的话我们一定会坚决执行!”
常年扎根戈壁 , 只要一回到学校 , 周义朋坚持为研究生授课 。 课后 , 他喜欢和学生们分享他在新疆野外科研的经历 , 激发大家服务军工、报效国家的热情 。
将老一辈的精神传下去
在戈壁滩 , 周义朋常年穿着件满是泥土的工作服 , 扛着铁锹 , 拖着管子 , 背着工具包……像极了工地上的农民工 , 只是包里比农民工多了一本试验记录 。
他不怕苦吗?
“我只想做好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情 。 野外生活当然艰苦 , 但这些别人眼里的‘苦’与一个个突破带来的成就感和大家对我的认可相比 , 就不那么重要了 。 ”在野外度过5个春节的周义朋如此回答 。
他反复说起第一次去新疆时的情景 。 “那时候带队老师是史维浚 , 当时他已经70多岁了 , 但他坚持和我们同吃同住在野外寝车里 , 起得比我们早 , 睡得比我们晚 , 专注科研攻关 , 物资不够了 , 他就带头啃馒头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