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扎根戈壁深处的“红柳”

■走近202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去过新疆戈壁腹地的人 , 没有不知道“死亡之海”罗布泊的 , 那里人迹罕至、一片荒芜 。
红柳耀戈壁 , 家国大情怀 。 202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东华理工大学教授周义朋 , 这位地质教育工作者 , 离家万里扎根戈壁15载 , 默默耕耘 , 只因那地下的战略资源——被誉为“军工基石 , 核能粮仓”的铀矿 。
从一个人顶一个队伍 , 到“一群人的队伍” , 现如今 , 在我国砂岩铀矿地浸行业 , 周义朋已是个小有名气的“腕儿” 。 他坚守荒漠 , 突破道道科技关;他为我国铀矿地浸事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为“核”而来
工作到30岁 , 2004年再度迈进东华理工大学读研究生 , 周义朋就是为“核”而来的 。
作为我国核工业第一所高校 , 东华理工大学一直和中国核工业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 。 2006年 , 因地浸采铀核能开发项目需要 , 东华理工大学急需选派人手赴新疆开展野外试验 。
戈壁腹地 , 一年四季没有降水 , 寸草不生 , 沙暴肆虐 , 夏季高温炎热 , 冬季泼水成冰 , 自然条件恶劣 。
试验人员的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几个人挤在仅几平方米的老旧寝车里 , 连生活用水都得从几十公里之外用水车运来 , 寝车四处透风 , 只能用纸壳和胶带贴封 , 每遇风沙来袭 , 车内便沙尘弥漫 , 连睡觉都得戴上口罩 。
当项目负责人正为人选问题发愁时 , 尚在读研究生的周义朋自告奋勇前往 。
但由于他本科学的是数学 , 时任系主任刘金辉教授还有些犹豫 。 “没想到他先后找了我两次 , 强烈表达了自己想去科研一线的想法 。 ”刘金辉教授终于松口了!
初到戈壁滩 , 周义朋铆足了劲 。
野外试验开弓没有回头箭 , 一旦启动就无法间断:小到试验材料、设备维修、学生工作和生活保障 , 大至工艺设计、资金计划、系统建设、试验运行、监测调控等细致烦琐的工作都需要他通盘考虑、亲力亲为 。
“他一个人顶一个队伍!”刘金辉如此评价 。
荒漠戈壁的艰苦条件 , 外人难以想象 。 就是矿山的职工 , 也是连续工作20天 , 然后回家休息10天 , 用他们的话说 , “20天上班期满 , 在戈壁滩多待一天就会疯掉” 。
东华理工大学的这支科研团队 , 却让矿山的职工很吃惊:“几十年来 , 很少有科研单位像他们这样拼命干的 。 ”
为了保证试验全天候连续进行 , 周义朋每年要在野外工作9个月以上 , 最长连续工作11个月没回一次家 。 2010年 , 野外试验进入关键期 , 学生们因考试和毕业相继返校 , 需要五六个人才能正常运转的试验 , 一下子只剩他一个人 。 周义朋硬是和一位村民苦撑到学生的到来 , 没有因为缺人而耽误一天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