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旅游|本土酒店出海,如何绕过陷阱把握机遇?( 二 )


一言以盖之 , 国内市场萎靡 , 海外市场需求旺盛 。 本土酒店经过若干年成长 , 在品牌和运营管理已经具备出海的底气和实力 。
只是 , 仅仅是这些因素 , 能否构成本土酒店出海的最佳时机?
已走出去的十年 , 并不美好事实上 , “出海”二字对中国本土酒店集团来说也并不陌生 。 早在2011年 , 东呈集团就将目光瞄准东南亚市场 , 将城市便捷酒店开到了马来西亚的吉隆坡 , 随后中国本土酒店集团掀起了一阵出海热潮 。
曾有业内人士总结 , 在这近十年的出海历程中 , 本土酒店共形成了包括海外投资、品牌收购、特许经营和集团合作四种模式 。

《酒管财经》注意到 , 这四种模式尽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展现了一定的效果 , 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 , 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丝局限性 。
一方面 , 买买买的“钞能力”很难长久复制 。
无论是海外投资买楼 , 还是品牌收购 , 实际上都对酒店集团的现金流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 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集团的“累赘” 。
如盛极一时的海外资产买卖 , 因受商务部政策影响 , 2017年上半年 , 中资海外房地产直接投资同比下降82.5% , 不少买过来的酒店最终难逃甩卖的宿命 。
品牌收购模式寿命相对长远 , 但不得不承认 , 这种大宗金额的投资并购在对疫情时代现金流收紧的酒店集团来说很难复制 。
另一方面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本土酒店品牌的产品与西方市场存在需求错位的空间 。
简单来说 , 在品牌端 , 发达国家酒店连锁率高 , 经济型酒店、中端酒店品牌难扎根 , 高端酒店品牌国际影响力又稍显不足 , 缺乏竞争力 。
在产品端 , 由于审美理念和文化的差异 , 不仅中国本土酒店产品形态受到西方消费者的审视 , 其运营管理还面临法律、劳工环境等多方面的挑战 , 安身立命已颇有难度 , 更别说赚钱了 。
更加重要的是 , 海外酒店市场的成熟程度要远高于国内 。
中泰证券研报提到 , 在2019年 , 美国、欧洲、全球和中国的酒店连锁化率分别为71.8%、38.6%、41.1%和24.9% 。 另有数据显示 , 亚太地区的酒店连锁化率在50%左右 。 可以看出 , 中国仍是全球酒店连锁化的洼地 。
反过来讲 , 海外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 , 酒店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 大型酒管集团已经占据着大部分市场 。 对于本土酒店品牌而言 , 正面进攻切割其市场蛋糕 , 其难度不言而喻 。
相比而言 , 疫情时期出现的海内外酒旅市场供需错位 , 只是一个短期的、非常态的变量 。 而上述连锁化格局才是影响本土酒店品牌做出是否出海、何时出海、如何出海决策的重要依据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