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秀桂|从豆子到杯子:咖啡“小庄园”延伸产业“长链条”

新华社昆明6月20日电题:从豆子到杯子:咖啡“小庄园”延伸产业“长链条”
新华社采访人员杨静
雨后的阳光洒在云南普洱的一座咖啡庄园 , 咖啡地里腾起阵阵水汽 。 今年80岁的庄园负责人廖秀桂在检查今年的咖啡生豆 , 一旁的烘焙机正在加工豆子 。
一粒咖啡“魔豆”如何在普洱茶乡落地生根?一座咖啡“小庄园”何以不断延长产业链?近期 , 采访人员走进位于普洱市思茅区南岛河村山间的小凹子咖啡庄园 , 看这里如何“浓缩”咖啡从豆子到杯子的产业链全过程于一“园” , 探索打造“咖啡+旅游”产业融合高地 。
云雾翻越山梁 , 咖啡树随风摇曳 。 走进小凹子咖啡庄园 , 仿佛置身于绿色的园圃 。 庄园的员工只有不到10人 , 但提供的产品、服务种类多样:除了拥有300亩生态咖啡基地 , 还有简约的咖啡冲泡体验区 。 采访人员看到 , 在这里只需支付40元就可品尝9种咖啡、参观咖啡种植园 , 还能获得咖啡制作工艺等知识的讲解 。
“以前很少有游客来 , 即便来了也没有体验项目 。 ”廖秀桂告诉采访人员 。 庄园自2019年开始探索咖旅融合 ,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 , 但仍吸引了不少游客 , 现在每月的平均游客量在2000人左右 , 已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点” 。
为何走上咖旅融合的发展道路?从事咖啡种植多年的廖秀桂说:“过去他们只想种好咖啡豆 , 但只卖原材料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深层需求 。 ”
普洱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和土壤条件很适合种植咖啡 。 1997年 , 廖秀桂在南岛河村承包了一片土地 , 开始种植咖啡 。 随着村里群众陆续加入咖啡种植 , 当地还成立了销售合作社 。
尽管产业发展起来了 , 但这时的产品附加值仍比较低 。 其间 , 廖秀桂萌生了从“种出咖啡”向“种出好咖啡”转型的念头 。 他开始转型生态种植 , 并向周边咖农推广 。
“种植模式改变了 , 但大家还是以卖原材料为主 。 ”廖秀桂说 , 他尝试转型做精品豆 , 但精品豆的市场需求量不大 , 价格也没有明显区分 。
“几经尝试 , 我们发现只卖原材料是行不通的 , 要用更多的‘内容’满足咖啡消费者的需求 , 也要提升种植效益 。 ”廖秀桂说 , 近年来 , 不少消费者的咖啡消费习惯从速溶、奶咖向纯咖转变 , 也有很多人喜欢上冲泡咖啡的仪式感 。 建立咖啡庄园可以延长产业链 , 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
为此 , 他们利用已有的300亩生态咖啡基地向咖旅融合转型 , 设立参观路线、近距离体验咖啡冲泡……起初 , 只有周边游客和采购商来庄园体验 , 但因庄园体验感好、咖啡种类丰富 , 逐渐吸引了省外甚至国外的游客前来“打卡” 。 如今 , 一些游客在小凹子咖啡庄园深度体验后会购买咖啡豆 , 采购商则要提前预定豆子才能“抢到货”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