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郭相颖:护送大足石刻走向世界的“护石人”( 五 )


“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我主动去做的 , 从未想过敷衍 。 绘制长卷的初衷是为了完成‘四有档案’ 。 申报世界遗产 , 这个长卷起了很大作用 。 ”郭相颖淡淡地说 。
让“石刻”重光
“最近我看到一些关于文物修复的文章 , 把严重病害、老化的文物修复一新 , 有些专家有不同意见 , 但我觉得这就叫焕发新生 。 ”郭相颖翻阅着杂志内容告诉采访人员 , 搞文物工作的人不仅要考虑现在 , 更要想将来 , 要让子孙后代看得更久一点、更远一点 。
这种传之后世的远见 , 在大足石刻得到了充分体现 。
位于大足石刻宝顶山区的千手观音 , 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 , 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集雕刻、贴金、彩绘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 , 被誉为“世界石刻艺术之瑰宝” 。
时光荏苒 , 进入21世纪 , 历经800多年的千手观音造像在经年风侵水蚀下 , 病害频发 。 2007年 , 这尊金身佛像手指掉落 , 抢救保护刻不容缓 。 “修复千手观音的想法 , 实际上我早在几十年前做馆长时就在考虑 , 当时也向领导做过汇报 , 但由于时代文保理念所限、技术所限 , 一直处于被‘屏蔽’的状态 。 ”郭相颖说 , 好在我们如今身处一个好时代!
2008年 , 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该造像抢救加固保护项目 , 并将其定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 。
这一修 , 就是8年 。
“该不该贴金 , 用什么材料贴金 , 该不该彩画 , 用什么工艺和材料彩画 , 哪些旧材料和新材料可以用……”郭相颖说 , 8年里前5年基本上是统一思想和技术标准 。 其间 , 已退休的郭相颖作为研究院专家 , 多次参加论证会 , 交换意见 。
当时 , 千手观音共发现石质胎体风化、贴金层开裂、彩绘脱落等各类病害34种 。 如此大规模、综合性的石质文物修复 , 没有先例可循 , 为此专门汇聚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10多家文保、工程单位近百名专家和技术人员会诊 , X光探伤、红外热像探测、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等现代科技在大足首次用于石质文物修复;为了完美修复“千手” , 保护团队先后完成1032张调查表的填写和20000余张现状照片的拍摄 , 收集约35000个数据 , 分门别类施策 , 逐一修补 。
经过近8年修复 , 投入各类修复材料约1吨、金箔44万张 , 2015年6月13日 , 历经800多载沧桑风雨的千手观音金光重现 。
“我特别欣赏现在所提的‘文化自信’ , 这对增强民族自信非常重要 , 鼓舞人心 。 ”郭相颖说 , 文物是我们人类社会的第二历史课堂 , 万幸 , 文物事业恰逢空前的好时机 。
“从事一行专业 , 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感情都是在职业实践中实现的 。 开始我也并没有那么喜欢大足石刻 , 后来却把它当成了我的命 , 这实际上都是在长期的孤独中积累起来的 。 ”郭相颖说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