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宿, 成都生活美学的场所表达

大约一年前 , 我和朋友一起到蒲江明月村过周末 ,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民宿的好 。 印象最深的是一天下午 , 女主人背着刚从林子里挖回来的新鲜竹笋 , 在厨房里忙活两个多小时 , 给我们做了一桌她精心研发的川味竹笋宴 。 晚饭后 , 熟识的村民带着小朋友 , 还有几位艺术家和诗人 , 他们也是村上的新村民 , 一起举办了乡村诗会 。 伴着月色微风 , 孩子们在小院里跑来跑去 , 读诗声与钢琴声缠绵交错 , 大家天南海北地聊着 。 那一刻 , 我感到自己真正地融入了这一方水土 , 无比亲切 。
从原来只是逛景区 , 打卡地标景点 , 到现在体验当地独特的人文、历史、自然 , 有深度地参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 民宿显然更切近时下人们的诉求 。 它所承载的早已不是简单的休憩、住宿功能 , 而是一个能够提升幸福感的综合性场所 , 让人们宿于美好的屋宇之内 , 享受地道风物 , 邂逅审美的默契 。
作为享誉全国的休闲之都 , 在民宿之前 , 成都经历了农家乐、休闲山庄、家庭旅馆、度假村等几个发展阶段 , 但它们似乎都不如民宿那般与美学体验相得益彰 。 这种民宿美学不拘泥于形而上的学理范畴 , 更在形而下的生活范畴中 。 “生活即是美” , 以民宿主人的“生活理念”为主导 , 以民宿提供的“生活方式”为内容 , 成都人借助民宿这一方天地 , 积极地探索生活方式的美学再造 , 寻找那些被遮蔽与迷失的美好日常 。
在成都“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建设的契机下 , 民宿行业焕发出蓬勃的生长力 。 在都江堰青城山镇、蒲江县明月村、彭州市龙门山湔江河谷生态旅游区等区域 , 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民宿发展聚集区 , 还有不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民宿品牌 。 这些民宿就像一个个鲜活的微型博物馆 , 或让人们看到一地的风土人情、文化生活 , 或让人感受到主人的审美情趣与生活经验 。 在一个晴好的日子 , 沿着龙泉山脉一路开车上去 , 踏访民宿天际线 , 随便找一家可心的 , 便能很快投入这个地方历史与自然的怀抱 。 细细观察的话 , 还会发现房间里的每处设计 , 大到建筑外形 , 小到摆件的放置 , 都在气质上与周围的山水草木、密林古刹相通 。
民宿之美在于神 , 尽管这两年民宿谱系已长出更多躯干枝芽 , 但总有一些共同的东西最打动我们 , 主人文化便是最核心的因素 , 看看那些成功的民宿 , 无一不带有鲜明的主人个性 。 在成都经营民宿的年轻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群体 , 他们当中有不少学成归来的“海龟” , 理念前卫 , 但在他们的言谈举止间 , 又保留着成都人对市井烟火的兴趣与热爱 。 他们为客人带来一种独属于这座城市的好客文化 , 有时是带动氛围的“说书人”、有时像无话不谈的朋友 , 有时又如“发烧友”般活力热情 , 让民宿充满温度 。 住在山里 , 周围没有冰粉店 , 主人就会买来食材 , 亲手制作手搓冰粉 。 有时也会叫上感兴趣的客人进山摘果子 , 回来一起制作青梅酒 。 这种主客关系不同于星级酒店里提供的服务 , 就像好友来访一样 , 彼此间平等地交流、分享 , 带来一种人与人连接的更多可能 , 原来还有这种“妙人”的感受油然而生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