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八天七夜,探寻冰川的“前世”与“今生”

新华社拉萨5月16日电题:八天七夜 , 探寻冰川的“前世”与“今生”
新华社采访人员白少波、李键、田金文
八天七夜里 ,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冰川与污染物考察分队18人组成的科考小组 , 徒步前往珠峰海拔6350米区域 , 完成了对东绒布冰川的3D扫描、冰雪深度测厚和取样 。 从最初上山前的“白面书生” , 变成下山归来后的“糙汉子” , 他们脸上的肤色写满极高海拔科考的艰辛 。
几天来 , 他们携带专业无人机和3D激光扫描仪 , 对海拔5200米至6500米之间的冰川进行高分辨率扫描 , 累计扫描面积达22平方公里 , 创造了珠峰冰川高分辨率扫描面积纪录 。
“大家在山上虽然每天都在涂抹防晒霜 , 但冰雪反射的阳光还是晒伤了皮肤 。 ”科考队员、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高坛光说道 。
但在他们看来 , 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
高坛光主要负责无人机对冰川的扫描 , 由于所在地海拔高、气温低 , 导致遥控器时常无法开机 。 他不得不用体温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
10多人的团队 , 分工明确 , 一路很热闹 , 同样也很“难熬” 。 在海拔6350米区域 , 大家晚上挤在一个帐篷里休息 , 缺氧带来的头疼让每个人辗转反侧 。 呼噜声、梦话语 , 漫漫长夜里的一切艰难 , 转而成为第二天的趣谈 。 熬到天亮时 , 他们的睡袋周边全是湿冷的雾水 。
【数据|(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八天七夜,探寻冰川的“前世”与“今生”】高坛光说 , 睡袋湿了也不能拿出去晒 , 不然一会儿就变成了“冰袋” 。
29岁的汪少勇 , 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一名博士生 , 在这次科考中参与测量冰川厚度 。 他和同事们每天轮流拖着冰川雷达测厚仪 , 在东绒布冰川表面沿着“Z”字形轨迹 , 向下发送探测波获取冰川厚度数据 。
汪少勇说 , 由于本次携带的仪器设备比较先进 , 分辨率也很高 ,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科研人员的工作负荷 , 让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
通过几天的辛勤努力 , 他们完成了对绒布冰川的一次全面“体检” 。 依据扫描到的测量数据 , 科研团队将逐渐绘制珠峰冰川三维数字高程图 , 然后与过去采集的数据(包括遥感资料)进行比较 , 掌握冰川变化趋势和规律 。
后续 , 科研人员将对采集到的冰雪样品进行分析 , 观察冰川里的化学成分 , 进而还原地质时期直至今天的气候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 。 (完)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