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提高本地市场有效供给 满足大众旅游消费需求

今年五一假期 , 城市公园、开放式景区景点及近郊周边乡村承载着主要休闲需求 , 主要客源地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由城市向周边转移 。 踏青赏花、民宿度假、非遗体验、郊野露营成为市场主流 , 家庭亲子休闲自驾游热度不减 。 这些新特点反映了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众旅游需求的变化 , 旅游企业如何开发产品?地方的政策、人才、资金等如何配套?这些问题值得业界关注 。
疫情发生两年多来 , 旅游市场的消费特征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 以出市、出省和出境旅游为主的旅游市场已经转变为以“就地休假、就近旅游、就时消费”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三就”特征 。 旅游市场本地化催生了“微旅行”“微度假”等新的旅游方式 , 城市和乡村漫游、近郊休闲游、乡村度假、徒步、骑行、露营等成为旅游新热点 。
由于长期以来 , 我国旅游目的地产品体系、品牌形象、营销策略等主要是以吸引外地游客市场为目标规划设计的 , 对本地市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力度不够 , 导致针对本地旅游休闲消费的有效供给不足 。 在当前特殊情况下 , 迫切需要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和旅游消费市场变化 , 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活动 , 提高供给侧对消费侧的呼应度 , 针对本地市场 , 提供更加有效的供给 。
从目的地产品供给体系和行业管理的角度 , 要根据本地化旅游消费市场特征 , 构建完善的产品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 。 与外地游客在目的地消费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旅游场所、流动性强等特点不同 , 本地化旅游消费具有高频次、重复性、自由行等特征 , 呈现出休闲性、分散性的“漫游化”和短时间、短距离等“微旅游”消费特征 。 各地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及相关企业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深度挖掘当地的自然、文化、历史、民俗以及生产和生活资源 , 特别是那些载体规模较小、特点突出的“微资源”“微景点”“微空间”等 , 完善其展示、解说、管护、服务等配套设施服务;对于一些季节性、时令性的旅游资源 , 要形成规律性、节奏性的开放、管理、服务体系 。 如针对农作物季节性赏花、采摘资源的开发 , 要形成常态化与动态化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以及相应的规律性、节奏性市场响应 。
二是根据本地化旅游消费的市场规律 , 打造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 特别是在公路交通、漫游绿道、驿站、导引、解说等方面 , 要形成区域全覆盖、便捷、舒适、安全和智慧化的公共服务系统 , 为公众旅游休闲消费提供服务保障 。
三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文化、民俗等条件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 组织有利于广大民众参与的文化、娱乐、休闲、节事活动 , 如赏花节、采摘节、露营节、摄影比赛、漫游打卡季、乡村休闲季等 , 并通过宣传、引导和奖励等手段 , 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 特别是在五一、十一等公共长假期 , 更要有效引导 , 组织文化和旅游企业及相关机构开展各类主题活动 , 开发各类主题产品 , 为满足公众旅游休闲消费和对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丰富、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