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东西问 | 陈鹏鹏:洛阳桥,“海内第一桥”何以连接海外?( 二 )


浮运架梁 。 洛阳桥石梁最重达20多吨 , 在没有大型起重设备的情况下 , 富有创造力的泉州造桥工匠把采好的石梁放置于船上 , 乘涨潮之时驶入二墩之间 , 并利用牵引设备使石料就位 , 待落潮时石桥梁妥帖就位 。 “激浪以涨舟 , 悬机以弦牵” , 巧妙地借用自然之力 。
船形桥墩 。 把桥墩一端砌成尖劈状 , 可减缓水流冲击力 , 蔡襄传承并发展了这种在唐代已采用的桥墩工艺 , 把桥墩迎江流海涛的两端都砌成船首形 , 因势利导分水 , 以达到保护桥墩的目的 。
蔡襄|东西问 | 陈鹏鹏:洛阳桥,“海内第一桥”何以连接海外?
文章图片

洛阳桥的船形桥墩大大减缓了水流对桥体的冲击力 。 中新社发 李思源 摄
那么 , 泉州先民为什么要建造这一座跨海长桥呢?
洛阳桥建于洛阳江入海口 , 洛阳江距泉州城东北20多里 , 为晋江、惠安二县夹界之江 , 群山逶迤数百里 , 北通京城(北宋汴梁 , 今河南开封)、江浙 , 南接漳广 , 地理位置优越 , 但江海交汇、水急浪高 。 清乾隆《泉州府志》载:万安桥(即洛阳桥)未建 , 旧设海渡渡人 , 每岁遇飓风大作 , 沉舟被溺而死者无算 。 可见民众彼时乘船渡海危机四伏 。
纵观北宋经济南倾 , 闽南人口骤增 , 泉州港海内外交通贸易发展日新月异 , 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应运而生 , 从而“易危而安 , 民莫不利” 。
中新社采访人员:泉州洛阳桥耗资1400多万缗银子 , 相当于约40亿元人民币 , 足见当年泉州城的富庶 。 当年泉州城的繁荣景象是怎样的?
陈鹏鹏:洛阳桥竣工翌年 , 蔡襄作《万安桥碑记》 , 153字的碑文言简意赅地记载了造桥过程、施工方法、营造技艺、职事人等 , 及所需费用“縻金钱一千四百万” 。
南宋朝廷每年财政收入约4500万缗 , 这还是洛阳桥建成百年后的数字 , 从中可知 , 洛阳桥花费1400万缗 , 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 。 但“跨海飞梁叠石成”仅用6年8个月 , 足见唐代已是中国四大港口的泉州 , 到了北宋更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造桥科技水平 。
蔡襄|东西问 | 陈鹏鹏:洛阳桥,“海内第一桥”何以连接海外?
文章图片

洛阳桥南蔡襄祠内的《万安桥碑记》系桥梁竣工翌年蔡襄所作 。 图为碑记正面 。 中新社发 成冬冬 摄
南唐保大年间(公元943-957年)节度使留从效将泉州罗城“重加版筑” , 周20里 , 环植刺桐 。 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且人口急速增长 , 到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 , 泉州已成为百万人口重镇 , 与开封、西安等并列为全国八大城市 , 并出现“船到城添外国人”“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