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逃离“对比实验场”

有时候 , 我们还没开始吃饭 , 就先对着一桌精致的菜肴“咔咔”地拍照 , 然后迫不及待地发朋友圈 。 如果有个古代人穿越到我们面前 , 没准会以为这是现代人吃饭前的神秘仪式 。 同样 , 我们来到一个景点 , 或站在一幅名画前 , 不再细细欣赏其中的美 , 而是考虑着摆出什么姿势 , 把它们和自己一起拍下来 , 然后迅速发在朋友圈……
我们如此强烈地依赖着朋友圈 , 依赖着点赞数 , 半夜里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社交软件 。 美国作家戴维·布鲁克斯这样说道:“社交媒体创建了一种让人人都成为微品牌经理的文化 , 他们利用网络社交平台、短信和照片呈现了一个失真的、喜气洋洋的、活力四射的外在自我 。 ”
我们经营着朋友圈 , 展示着自己想给人留下的形象:知识渊博、热爱生活、精通美食、生活富裕、夫妻恩爱、充满阳光……但这些有可能只是我们刻意营造出来的幻觉 , 在现实世界中可能恰恰相反 , 至少也是要打一些折扣 。
真实生活中谁没有一地鸡毛的时候?但你不会“晒”自己被上司训得灰头土脸的样子 , 也不会上传家里又脏又乱的照片 , 更不会展示自己因经济窘迫而产生的烦恼 。 你这个“微品牌经理” , 会本能地打造让人羡慕的假象 , 就如同一个推销员 , 只会告诉你某个产品的优点 , 而绝对不会告诉你这个产品和它的竞品相比有哪些不足 。
戴维·布鲁克斯还创造了一个非常精妙的短语——“寻求认可的机器” 。 稍不留神 , 我们就会变成这样一台机器 。
社交媒体中的点赞、评论和粉丝数等可量化的即时反馈 , 构成了一张大网 , 让我们困在那个虚构的世界里 。 我们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 其实我们也知道 , 自己在社交平台呈现的东西和真实的生活有着不小的差距 , 我们的朋友们所展示的生活状态也未必完全真实 。 可是一旦被这张大网罩住 , 大家便很难再让自己脱身 。
比起虚假呈现自己的状态 , 网络社交平台带来更大的副作用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比实验场” 。 心理学家们早就发现 , 社交媒体让许多人感到沮丧和疲惫 。 柏林洪堡大学的研究者尝试找出其中的原因 , 最后他们发现 , 排在第一位的原因就是“嫉妒” 。
社交媒体是为了方便人和人的沟通 , 但朋友圈这类软件的出现 , 却加剧了人们的互相比较 , 所以它们也注定会成为滋生怨恨的温床 。 我们不会去和好莱坞明星比较 , 也不会和世界富豪去比较 , 我们总爱与那些在年龄、职业、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和我们相仿的人进行比较 , 比如自己的同事、同学、亲戚和朋友 , 而朋友圈里 , 最多的就是这类人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